坐在第一排的阿爾伯特親王順勢起立,右手放在胸前,朝學生們點頭致意。
啪啪啪!
臺下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甚至有人激動的流下了眼淚。
阿爾伯特親王掌握實權的時間大概在1845年上下,這個時間線的一鴉又尚未爆發,民間的視野依舊停留在英國...或者說歐洲。
因此阿爾伯特在英國國內的關注度,要比原本歷史更高一些。
同時阿爾伯特和維多利亞的愛情在這些剛入象牙塔的大學生眼裡,基本上和童話具現沒任何差別,概念上差不多相當於東方的梁山伯和祝英臺。
在這種情況下。
十個學生裡有九個是阿伯特親王的人迷,剩下一個則是暗戀維多利亞女王的。
有幾個女生的表情......
怎麼說呢,徐雲都懷疑阿爾伯特是不是人形自走春藥了。
後世那些腦殘粉如果有機會去監獄裡探監凢凢,表現出來的畫面可能也就這樣了吧.....
待阿爾伯特親王落座後。
威廉·惠威爾又伸手朝下壓了壓,示意大家安靜下來。
接著繼續介紹道:
“我要向大家介紹的第二位人物,則是伊曼紐爾學院的現任院長,阿布·特爾多雷克先生!”
比起阿爾伯特親王,這次的掌宣告顯要稀疏了許多。
最大的一片區域在徐雲的右手邊,那裡應該是伊曼紐爾學院的區域。
威廉·惠威爾則面色不變,繼續介紹著其他領導:
“彌爾頓·西耶拉....耶穌學院院長.....”
“崔斯特·霍普...彼得學院院長.....”
“哈維·貝吉...學籍處主任.....”
學院領導這部分沒什麼徐雲的熟人,唯一令他意外的只有一件事:
本應於1847年就被撤職的崔斯特·霍普居然還在任上。
實話實說。
這位也算是這個時代比較少見的正直之輩了。
他和小麥一樣,都曾經竭力反對過侵略華夏本土,不過他反對的原因比較特殊一點。
崔斯特·霍普算是一位標準的虔誠教徒,真正意義上表裡如一的那種:
他認為入侵華夏是一種極其低劣的做法,不符合經意,死後必然會遭受審判。
因此他把所有參加了一鴉的彼得學院學生全部抹去了學籍,並且明確表示,不允許彼得學院的學生參與任何侵略行動。
最後這位兄臺只堅持了一年不到,就被撤職了。
所以他的舉動評價起來可能比較微妙。
你說他對華夏有多友好那倒未必,畢竟他的出發點是基於自身的宗教信仰。
入侵的物件換成其他國家,他也同樣會做出那些事。
真界定起來,國際友人都未必能算得上。
但拋開政治方面的定義,正直這個詞顯然還是夠格的。
這也算是宗教的複雜性之一吧。
無論中西方哪個教派,真能信到那種極其虔誠的地步,反倒是沒啥危害性。
但這種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如今大多數都是披著皮去搞事的半桶水。
視線再回歸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