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如此。
4685Λ超子才會在這種時候去關心4396的檢查結果,而不是嚷嚷著世界要毀滅啦我們快跑吧云云。
對於這個世界的粒子來說。
他們的使命便是資訊傳遞。
死亡前留下的資訊越多,他們便越是榮耀。
不過資訊傳遞說起來簡單,實操起來卻非常困難。
因為資訊能夠被傳遞的前提,是要能夠被‘觀測’到,否則便是在做無用功。
眾所周知。
電子並不存在確定的軌道,它的空間位置是隨機的。
於是人們畫出了電子雲,表示氫原子中的電子出現在各個不同位置的機率。
在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的概念之後,波恩透過機率說解釋了物質波和波函式的含義:
波函式表示量子系統中某個事件的機率。
因此電子雲又被擴散到了更深的領域:
只要量子態相同,那麼粒子便沒有明確的軌道。
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它可以出現的位置是“機率雲”。
所以就沒有辦法追蹤多個相同量子態中的一個,即不能給相同的量子態“編號”。
因此不是所有粒子都能在被炸飛後觀測到的,99.999%的粒子其實都無法在一次實驗中被捕捉。
至於它們是怎麼確定自己的‘先祖’已經被觀測到了呢?
這就是涉及到糾纏態的問題了:
糾纏的一般載體是光子,將一束特定波長的光射入某晶體,會產生兩個糾纏的光子。
如果對其中一個糾纏的光子進行測量,那麼便會導致另一個光子呈現相應的塌縮狀態。
這種糾纏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用物理學四大神獸中的薛定諤的貓進行描述。
眾所周知。
所謂物理學四大神獸,指的分別是芝諾的龜、拉普拉斯獸、麥克斯韋妖、薛定諤的貓。
它們分別對應著微積分、經典力學、熱力學、量子力學四大板塊。
其中芝諾的龜代表的是是否無限可分的問題,亦成為芝諾悖論。
芝諾認為,一個人從a點走到b點,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總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迴圈下去,永遠不能到終點。
這個問題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物理學家牛頓和數學家萊布茨尼創造出微積分後,這隻千年神獸才壽終正寢。
拉普拉斯獸代表的是神創論與絕對論的問題。
這隻神獸誕生於1814年,能透過牛頓的簡單公式輕易計算出宇宙中某個原子的過去和未來。
外加有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理論作為支撐,因此科學界一度認為拉普拉斯獸獸堅不可摧。
然而相比起千年芝諾龜,拉普拉斯獸還是短命了點:
它在提出的100多年後,就被開爾文和海森堡用量子力學給打敗了。
麥克斯韋妖代表的,則是熱力學中第二類永動機的問題。
顧明其意。
這是神獸的提出,和麥克斯韋有關係。
他的提出主要是為了攻破永動機,造出永生具有力量的機器。
麥克斯韋妖能夠用極快的速度操控分子的運動,用最低限度減少過程中的能量消耗,從而達到不損耗能量也能夠獲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