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南郊,陽光明媚,微風徐徐,一派田園景象。
“唐愛卿,這裡叫做什麼地方?”一身青衣小帽的唐皇李世民問身旁的侍臣。
“陛下,這裡已是長安郊外六十里處,這個地方是叫做長壽坊,大多居住著徐姓人家。”陪同皇帝來民間體察民情的侍御史唐臨回道。
“好,今天咱們也走了有半天的時間了,就到這長壽坊去歇歇腳吧。”一身便服的唐皇呵呵笑道。
來到長壽坊村口的一棵老槐樹下,隱隱約約聽見有“嗚嗚”的哭泣聲,唐皇等人循著聲音望去,見不遠處的農田裡有一個老婦人領著一個孩子正在地裡耕種,而那個小孩此刻坐在田地裡放聲大哭,正耕種農田的老婦人顧及不暇,黝黑蒼老的臉上一副非常無奈的模樣。
見此情景,唐皇眉頭一皺,心想:這家老的老、小的小,她家的青壯勞力哪裡去了呢?怎麼能讓一個老人和小孩出來耕種土地?
“唐愛卿,你去那個老人喊來,朕要問問她。”
“微臣這就去。”侍御史唐臨馬上應道。
片刻的工夫,唐臨把老婦人帶到唐皇的面前。
“什麼?他是當今皇上?!”老婦人頓時嚇得一下子跪倒在皇帝面前。
“民婦徐王氏叩見皇上。”
“老人家,免禮吧。”唐皇溫和地說著,示意身旁的侍從把年邁的老人從地上扶起。
“老人家,朕來問你,你家的兒子和兒媳婦呢,他們為什麼不來耕種這農田?”
聽到皇上問起自己的兒子,老婦人徐王氏頓時觸動了心裡的痛,立馬抽泣起來,“嗚嗚...皇上,都是我前世的罪孽呀,我的兒子因為搶劫,已被判了死罪,正在等候秋後問斬,兒媳婦一氣之下跑了,如今只剩下我們祖孫二人在家。”
“哦?那你的兒子叫什麼名字?又為什麼要做那搶劫的事呢?”望著面前鼻涕一把、眼淚一把的老婦人,唐皇問道。
“我兒名叫徐福,只因家裡太窮,跟人外出做買賣的時候一時衝動,犯下了大錯,不該呀不該呀!”
老婦人一時老淚縱橫。
唐皇捋須點了點頭,“原來如此,老人家你且回家去吧。”
老婦人衝唐皇磕了一個頭,就又回到田間幹活去了。
望著老婦人帶著小孩繼續在地裡耕作,唐皇的心裡有些不是滋味。
“唐愛卿,你去給這家送十兩紋銀。”
“微臣遵命。”
御書房內,線香縈繞,清香四溢。
唐皇正在翻閱朝中大臣們的奏摺,從長壽坊體察民情回來後,面前的這本大理寺卿奏摺引起了他的注意,奏摺中說眼下大理寺獄中有390名死刑犯,敦請皇帝馬上下詔,讓這些死刑犯即刻伏法。
拿著這本奏摺,唐皇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三年前,有個叫李好的人,因在公開場合大肆宣講不當的言語,朝廷將其下獄治罪。於是,唐皇就此事專門召集了中書、門下兩個部門的尚書與官員,一起商討刑罰的問題。大理丞張蘊古上奏說:“皇上,李好有瘋癲病,按照我大唐律法,不應該治他死罪。”而一旁的幾個臣子見大理丞的奏報與皇帝的意見相悖,為了討好皇帝,馬上就彈劾張蘊古,認為他是有意袒護犯人。唐皇當時一氣之下,下令將張蘊古推出午門斬首。
殺了觸犯自己的張蘊古,解了一時之氣,事後的唐皇卻冷靜下來,非常後悔當時斬殺張蘊古的行為。
按大唐律規定,凡是口出妄言並言語涉及到國家、皇帝的,應當處以死刑,但大唐律同時規定,體內有頑疾且年齡較大的,應當由大臣上奏請皇帝予以減免處罰。瘋癲病顯然屬於減免刑罰的範圍,所以,張蘊古奏請皇帝減輕處罰是對的。
因為這次錯殺事件,他在朝堂上曾對群臣們多次強調:在判處死刑案件的時候,要在兩天內進行五復奏(即在判決前兩天和前一天上奏兩次,行刑當天再上奏三次),地方案件也要三複奏。
“當年,朕失手錯殺了大理丞張蘊古,事後已無法挽救。由此可知,人命關天,切不可錯殺、冤殺、誤殺。今天,朕對死刑犯的稽核也要慎之又慎才是!”
從這件久久不能釋懷的往事回到了眼前的這本奏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