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略作停頓,注意到李璟的臉色已經徹底變了,心中鬆了口氣,猛地拔高嗓門:
“所以,這件事不能當作沒有發生過,但也不能放任朝野輿論,要有的放矢、選擇性地對朝野作出合理解釋。
而外臣剛才的建議,就是對貴國臣民最好的交代!”
李璟深吸口氣,看著昂揚屹立在殿中,面帶微笑的年輕人,心中竟然生出些許敬佩之意。
他明白了,朱秀這是在教他,如何完美地控制一場輿論風暴,不讓聚景苑之事,成為點燃大周和唐國戰事的導火索!
朱秀闖禁苑劫持太子當然是實事,但卻不能如實向朝野公佈。
否則陷入被動的將會是他這個皇帝,和整個唐國朝廷。
大周臣子潛入江寧行刺太子,唐國抓到了刺客,該不該殺?
唐國該不該為此向大周用兵?
如果殺了刺客向大周宣戰,挑起淮北戰事,唐國能不能打得贏?
如果朝廷沒有任何舉動,臣民會如何看待他這個大唐皇帝?
北朝刺客都打上門來了,難道還忍氣吞聲?
到那時,李璟和唐國朝廷才會處於進退兩難之地。
朱秀教給他的,是不得不走的陽謀啊!
只有堅決否認存在聚景苑行刺一事,才能避免兩國交惡,甚至爆發戰爭!
相對的,朱秀也就不是什麼北朝刺客,而是一個隱瞞身份,偷偷進入江寧城,只為尋找失散多年的至親的大孝子!
和太子李弘冀的衝突,完全是少年人之間的風流韻事。
上不了檯面,更不能影響兩國邦交大局!
李璟沉默了,心情極度複雜。
平心而論,他很欣賞面前年輕人的急智和辯才。
在講究風度儀態的江南朝廷,朱秀俊朗的形象也完美契合唐國君臣的審美。
但為了安撫太子,李璟可以痛下殺手,下旨處死朱秀。
可那樣做,勢必面臨唐國和大周關係徹底破裂的後果。
李璟對於大周的態度很微妙,畏懼且忌憚,還夾雜些許不服氣。
李家自稱大唐李氏帝裔時間太久了,久到連他們自己也深信不疑。
在李璟眼裡,什麼劉知遠、郭威,本質上都是一群造反作亂的藩鎮首領,竟敢竊取帝位稱尊,霸佔原本屬於大唐李氏的江山。
李璟北伐之心不死,做夢都想還都長安。
隱隱的,他甚至期待與大周小打幾仗,試試大周兵鋒究竟如何。
可是郭威戰功太盛,威名太高,又嚇得他不敢輕舉妄動。
加之唐軍正在荊襄用兵,無力顧及淮北,李璟還有幾分自知之明,知道唐軍承受不起兩線作戰的壓力。
正是在這種敬畏又不服氣的矛盾心理下,李璟選擇接受朱秀的建議。
他敬佩朱秀年紀輕輕就有臨危不亂的鎮定,欣賞他洞察人心的能力和超人一等的大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