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江湖上的事,你懂得還真多。”
有了郭德剛問話的提醒,唐雲風心中對老爺子的身份,猛然有了猜測。
不會吧?
怎麼會遇到他?
這老爺子不是個中醫大夫嗎?
哪怕是赤腳的,也算吶?
中醫,口技,您老這界跨了不止一個太平洋吧?
想半天想不明白,唐雲風心裡還是不敢相信。
他疑惑道:“您不是中醫道的嗎?”
成老先生掃了他一眼,悠悠道:“哼哼,年輕人,這世道沒你想得那麼簡單,江湖人為了混口飯吃,哪個不是一身多藝的,何況我三十多歲便因傷隱退了,不多看點醫書,這一身的舊傷誰來治?”
唐雲風當即不說話了,直接對著他一揖到底。
這一禮,代表著江湖新人對一位江湖老前輩,發自內心的敬佩!
若論江湖地位,所有行當全部算進去,估計都沒有幾人比得上眼前這位。
這是一位真正的大師。
而他其中之一的身份,便是……口技大師!
口技,追根溯源,出現在春秋,但唐雲風覺得應該更早才對。
為什麼說更早?
後人知道的口技故事,便是孟嘗君過函谷關,手下門客上演的那一出“雞鳴狗盜”。
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但是否有人想過,人家能用這門手藝騙開關門,就說明他的手藝已經很成熟了。
那他又是跟誰學的呢?
所以春秋,只能說明這門手藝成型了,並不能說明它才剛剛出現。
再之後便是又一篇眾人畢知的文章……《口技》。
描寫的是清朝某位口技大師表演時的景象,一桌一椅一人,上演了一出熱鬧的市井景象。
如果細心之人,便會發現,口技這門手藝的出現是跳躍式的。
其實,它真就是跳躍式的。
曾經出現過的這些技藝驚人的大師們,全都僅限於文字記載,真正的手藝傳承全然消散於江湖。
最後到了清末民初,民間技藝百花齊放,精彩紛呈,這其中也包含了口技、相聲。
這時的口技,又分為南、北兩派。
後來江湖上盛傳的一句話,便是:南孫周,北二成。
南派不表,只說北派。
北派成名於當時天橋的一位老藝人……成寬。
因其飛叉以快著稱,乃天橋一絕,人送綽號“叉成”。
同時這位藝人,正如剛才老爺子所說,江湖人一身多藝,他還會雜技、口技、戲法等各種絕活。
其中口技門的北派,便由他而立,也可以叫“成氏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