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各樣的作品,何深基本上全部都有涉及,並且將其提升到Lv5的層次。
就是那種將譜面上的資訊全部彈出來,不加入過多個人思考的程度。
對於何深來說,基本上就是幾個小時的事情。
看的第一遍,通彈,大概提升到Lv2,然後研究細節,把所有細節吃透,提升到Lv4,多練習十幾二十遍,提升到Lv5,換下一首作品。
如此反覆數次。
那種短的,只有一分鐘左右的作品,何深一天能彈出來幾十條Lv5。
那種長的,十幾分鐘的,大概一天就幾首。
這個帶來了一個什麼樣的好處呢?
就是何深對於作品認識的速度已經快到離譜的層次!
音樂理論這玩意是需要不停學習不停練習的。
在不停學習練習的基礎上,加以實踐,才可以讓自身對於音樂的理解,達到一個非常深刻的地步。
再加上何深對於音樂作品理論原本就有很多不錯的研究基礎。
因此,現在何深對於研究作品其中所蘊含的音樂基礎理論設計,已經深入骨髓。
畢竟作曲的那些玩意就這麼一點點。
還有那些用作鋼琴伴奏的伴奏線條,也就只有那麼一點點。
並不算多。
而這些東西在古典音樂裡面出現的頻率不要太高。
就算是那麼多的作曲家,他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重複率也是非常高的。
畢竟……
天下作品一大抄!
這也就導致了一點,何深在拿到邊上其他鋼琴伴奏老師遞過來的鋼琴譜的時候,只是隨意掃過,便瞬間知道了這一首作品應該怎麼去演奏。
只是隨意看了一眼,便知道這一首作品的作曲家,特別是那些不怎麼出名的小作曲家,他們的腦海裡究竟是在想什麼。
是直接使用一級,四級,五級,一級,這種正常的旋律進行。
還是說,在整體的情況下,從一級,走到了四級平行,也就是二級和絃,然後二級和絃回到四級正和絃。
從四級正和絃往上走到級和絃,然後以五級和絃位一個軸心,開始進行轉換,繼續向著上面來到五級的五級和絃。
也就是五級五和絃,或者叫二級和絃。
這個地方在進行一些變換後,從五級五和絃的位置,回到五級和絃。
五級和絃迴歸一級主和絃後,最後進行一些細微的變化,結束在主和絃上。
這些東西,何深只是看一眼就看的清清楚楚。
說的難聽點,就是這些小作曲家,他們屁股一撅,要拉什麼米田共何深都能清楚。
因此,何深沒有等太久,直接對著阿嘎點頭道。
“好了,你準備好就可以直接叫我。”
“啊?何老師?你……你不需要再準備準備?”
阿嘎愣住了,他完全沒有想到何深這一次的準備時間,居然比之前鄭龍的準備時間還要短。
他甚至開始想,何深是不是想要幫一把鄭龍,然後不怎麼喜歡他,就不願意給他彈的好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