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排除有心照不宣的交易內容,比如韓試如果答應了,信仰的痛苦肯定是不可能首輪就淘汰的。
否則韓試怎麼探班,怎麼打出韓試和樂隊再次合體的噱頭?
八爺幾個眼巴巴地望著韓試,可韓試依然不太情願。
最近很忙是一個理由,早就決定不參加太多的綜藝也是一個原因,而韓試本人對《樂隊》的興趣並不大才是關鍵。
《樂隊》在去年從寶藏綜藝變到催淚彈,很多老牌樂隊輪番登場,似乎無數被逼到角落裡的中年情懷瞬間釋放,微博和朋友圈隨處泣不成聲。
偏偏韓試比較反感的就是賣情懷,並且據說節目的播出尺度是大量刪減後的畫面,一群搖滾老炮兒聚堆,不用說就絕對少不了真性情的大打出手。
韓試想起了迷笛時的後臺,老炮兒的傲氣有些到了粗魯的地步,說得好聽是不妥協的熱血精神,難聽點未嘗不是眼高於頂的故步自封。
玩搖滾的極度自我,讓搖滾圈的排斥性格外強些,鄙視鏈的存在可不是無中生有。
韓試覺得自己在當中,就算有了不少有口皆碑的搖滾代表作,也不一定會被看得慣。
以韓試的性格又不太熱衷於彰顯個性,最後很容易淪落到郭小四在《演員》裡的窘境。
裡外不是人。
或許唯一的安慰是,韓試沒有郭小四一樣多本就值得詬病的地方。
“我聽說這個節目時,我也覺得肯定是一幫特裝的、那幫老覺得我們憑什麼參加這種,我們這麼年輕,怎麼著怎麼著的,如果這麼想,他們再過一百年年還是那樣。”
身為節目裡的超級大樂迷,韓試認識的大老師的一段話,儘管尖酸刻薄,卻很大部分上代表了許多人對於搖滾圈的認知。
偏見不是一朝一夕的,不少的搖滾音樂人確實怨氣很大似的,永遠是一群大爺,眼睛只往上翻。
如果從始至終保持同樣的姿態,韓試雖然不怎麼認同,也會懷著足夠的尊敬。
但搖滾老炮兒一旦放下身段,跑到了網綜裡找尋存在價值,就已經是與大眾與媒體的妥協了。
與出圈的新搖滾沒了兩樣,核心與特質變了。
像朋克、重金屬這種閃瞎路人的名詞很容易開啟話題,而踩雷的機率也很大,節目組“朋克是年輕人喜歡的一種生活狀態”的糊弄就成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對於小眾音樂的死忠來說,看著心儀的偶像一邊從小劇場走到大舞臺,一邊向世俗的欣賞標準以及他們曾經抗爭的理念低頭,很難說是高興還是悲哀。
《樂隊》的豆拌評分已經有過幾輪交鋒,老派的搖滾迷無法容忍節目的淺薄圖解,更多的人則表達了對這種嘗試的欣賞。
韓試記得周延說過,製作方給節目貼標籤的能力一個比一個強,但有兩個套路雷打不破,要麼是素人選秀加偶像養成,一如《愛豆練習生》;要麼把自己當做流量通路,尋找正待引爆的內容和藝人,以小眾之名去賭大流行,比如《樂隊》。
給新晉藝人提供舞臺這種事永遠是附帶條件的,就是必須有出圈能力,像《愛豆練習生》蔡蘇天與rise,韓試就輸給了會來事兒的齊毅。
誰有話題性,誰有稜角,誰比較乖巧,誰有網紅潛質,誰可能是流量黑馬,誰和誰會撕起來,誰願意配合表演,所有實力之外的東西到會被節目方仔細挖掘,攤開來給觀眾品評。
《樂隊》也不例外。
音樂網綜永遠是先綜藝、後音樂,《樂隊》更像是一個融合了大量暖場環節的拼盤演唱會,外加話癆式的敘舊寒暄,雞湯式的青春回憶,紀錄片式的考古以及三觀極正卻不走心的科普,甚至大張偉高頻率的飆金句,都可能比音樂本身更有賣點。
《樂隊》或類似節目的野心在於,試圖教會音樂人如何以外化的方式表達自己,而不是用音樂的硬核構築一個卓然獨立的精神世界。
……
韓試最終沒有同意去《樂隊》,就是怕和一群折騰了幾十年的搖滾音樂人打交道會很累。
只要一不留神說錯了話,又會被節目組拿著放大鏡擺到觀眾的眼前,不勝其煩。
李木南和楊真心裡很遺憾,少了個出頭的椽子,臉上笑容真誠地和黑鴨幾人說好了節目的事。
合約與別的細節等金哥與節目組再聯絡。
兩人一走,八爺與阿西阿陽就歡呼著蹦了起來,連穩重的黑鴨與痛苦也控制不住地咧開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