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投資人,大家好,由我為大家講解共享單車的資料以及共享單車的未來”;
“7月12日,我們秦大媽共享單車首批一萬輛在羊城投放”;
“後面的九萬輛也陸續投放到羊城、鵬城、首都和長安”;
“目前共享單車的註冊人數已經突破千萬,年齡段基本是1830歲之間”;
“在羊城投放的共享單車,每輛單車日騎行次數平均25次,每次騎行平均時長24.65分鐘,每臺共享單車日收入25元,月收入750元,兩個月基本回本”;
“這是羊城的資料,鵬城的資料則是更好,因為鵬城面積相對比較小,人口密度特別大”;
“在鵬城投放的共享單車,每輛單車日騎行次數平均31次,每次騎行平均時長21.86分鐘,每臺共享單車日收入31元,月收入930元,一個半月基本回本”;
“首都和長安與羊城的資料基本差不多”。
“哇”;
臺下的所有投資人瞳孔放大,小嘴微張,所有人都對這個數字充滿震撼;
他們今天來最大的目的就是想要搭上共享經濟的快車,誰承想,秦大媽共享單車的利潤竟然這麼高?
兩個月回本,以後豈不是淨賺?
本來,還以為一輛單車成本一千一百多,鐵定虧本;
沒想到不僅沒有虧本,反倒是大賺爆賺。
當然,他們也知道這裡面有一定水分,但絕對不會太多;
太多水的話,很容易被戳穿的。
陳薇薇很享受這種眾人被她所講述的數字震驚的感覺,這種感覺,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暢;
曾經,陳薇薇與他們何嘗不是一樣,覺得共享單車鐵定虧本,但看到運營資料後,陳薇薇好長時間才回過神來。
“不過,這些都是理論上的資料,因為我們秦大媽共享單車還處於剛開始階段,需要各種活動來刺激市場,增加使用者”;
“因此,剛開始的收費都比較便宜,因為有各種優惠券”;
“但,每個優惠券的使用,都是使用者做了特定貢獻,比如轉發到微信群,比如邀請好友註冊等等”;
“這些,都是屬於我們前期的戰略性虧損”;
“我們秦大媽共享單車的下一個目標,在融到資金後,將會深耕一線城市,同時增加更多的二線城市,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使用上我們的單車”;
“同時,本著為使用者著想的目標,我們也給騎共享單車的使用者買了意外險,單筆最高一萬元”;
“意外險的支出費用,是使用者騎行金額的10%,這個由我們秦大媽共享單車出”。
本來還沉浸在兩個月回本的暴利上,以後全國一二線城市都有秦大媽共享單車,妥妥的躺賺;
還沒有醒來,就被陳薇薇這個決定給潑醒了。
10%的騎行費用作為保險費,相當於把一成的利潤分了出去;
在投資人眼中,這簡直就是往外送錢啊;
本來,騎腳踏車就算真的出了問題,大多時候,都是使用者自己騎車不小心的問題。
畢竟,共享單車是實心輪胎,不會出現因為爆胎而導致的意外;
至於說摔傷或者剮蹭其他車輛,那是騎車人自己的問題,與秦大媽共享單車何干?
這簡直就是拿著他們投資人的錢去做公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