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槽,咱們兩兄弟,誰跟誰啊,以後一起發財”;
而科長,看到劉龍與馬毅搏的關係,內心真的是五味雜陳,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澀;
想站起來給馬毅搏說自己想要加入,又擔心馬毅搏不同意,同時又擔心跨境電商不賺錢,瞎耽誤時間;
應屆畢業生,說得好聽點,一張白紙;
不好聽的話,就是小白一個;
一旦貿然辭職,後面又賺不到錢,再想找工作,就有些困難了。
其實,就算趙科真的說出來,馬毅搏也不會再同意對方加入;
有些機會,失去了,那就失去了,事後彌補的難度,不亞於重新創造機會。
有時候,一個人的機遇是和個人的魄力有關,更是與選擇有關;
選擇大於努力,這句話,本沒錯。
上一世的馬毅搏,做了六七年生意,最後一合計,竟然沒怎麼賺到錢;
反而是買的那幾套房子,漲幅遠超自己預期。
有一個段子,也是現實的寫照:
A和B兩人,2012年大學畢業,同在羊城一家國企單位,一萬左右;
剛開始,兩人扣除房租和應酬,差不多都是月光;
在2015年,A在家裡資助了30萬的情況下,買了羊城一套總價值100萬,相較於當時比較偏的房子,月供每月5800元;
而B,由於老家是農村,父母也沒有多少積蓄,同時也不想自己每月有5800元這麼大的月供壓力,就沒有購買;
之後,2016年,全國房價暴漲,截止到2021年,A當年100萬的房子,現在價值400萬;
而B,每月除了那點工資,也沒見有多少儲蓄,看著高企的房價,只能望房興嘆;
A和B的差距在哪裡,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單位,從2015年開始,兩人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結果;
不出意外,B這輩子很難在跟得上A的步伐。
固然,這當中有A家境好一些的原因,但都是農村人,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買房,多少人家裡不是掏空四五個錢包呢,究其原因,還是個人的自我認知差異而導致的選擇上差異。
這一頓,多少人都喝醉了,有的人是心醉,有的人是身心俱醉,而有的人是裝醉,但又有什關係呢?
“劉龍,現在場地找的怎麼樣,有沒有打算做什麼類目”;
當散場後,其他人都各自回家後,馬毅搏留下劉龍一起,而如今的劉龍,也是與馬毅搏在一起;
這就是單身的好處,兄弟可以隨便往家裡帶,而不用顧忌老婆的態度;
成年人,有太多的無奈,尤其是結過婚的人。
“馬總,場地最近在找,也比較好辦,只要有辦公的地方,順便有倉庫就可以,而且我也找到了兩個,您到時候可以對比下”;
“說啥呢,還是和以前一樣,叫我毅搏就行,還馬總的,生分”;
“場地我也就不看了,你自己決定就行,既然和你合夥,就絕對是相信你的,這點你不用顧慮”;
對於劉龍的話,馬毅搏內心的確比較滿意,但嘴上的客氣話,也是張口就來;
畢竟,好話人人愛聽,又不費多大事情,還能讓雙方關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