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知取決於他所獲得的資訊……”袁熙放下碗,說道:“也就是所見即所得。你瞧見了農夫用鋤頭耕田,你自己便也蹦出一個念頭,原來鋤頭還可以用來耕田。如此,你便會去實踐,直到學會一個新技能。”
田疇道:“如此淺顯的道理還用說?”
袁熙道:“可是,實踐也會產生新的認知,就是所做即所得。當初到底是誰想出用鋤頭翻土的呢?一開始肯定大家都是用手的吧,後來慢慢想到了用工具。”
田疇道:“有什麼話就直說,不需要這麼囉嗦。”
袁熙微笑道:“人和人都有智上面的差別,但真正決定其適應能力的還是認知。一件事物,不同的人認知不一樣,就導致結果不一樣。同樣是一堆火,有些人覺得是災禍避而遠之,有些人則認識到火可以燒熟食物,這堆火就不是同一件事物了。不同認知的人,其面貌都是不同的。往北看,匈奴人、鮮卑人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我們不同。我們漢人有淵源的歷史,有孔孟老莊,有春秋戰國,有許多認知是現成的,可以借鑑的。假設一個胡人從小在漢人的家庭長大,你猜他和我們會不會一樣?同樣知書達理?”
田疇道:“哼,胡種便是胡種,怎麼可能和漢人一般?”
袁熙道:“草原大漠再往北,曾經還有嬰孩生活在狼群中,被稱作狼孩,他雖然身體為人,但習性乃至叫聲均與狼無異。”
田疇道:“荒謬,奇談不足為信。”
袁熙道:“這個世界上不同地方,分佈著不同的人,他們的認知全部都不一樣。你知道麼,澳大利亞有個地方叫做塔斯馬尼亞,那裡的人,直到20世紀,仍舊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算了……細節不用去糾結。認知是在不斷開拓的,而開拓的方法則是實踐,千百年來,人們學會了使用鋤頭和火種,其人口越多,樣本範圍越大,資訊流通越快,其認知就會增長越快。而你這個山谷,因為人少,樣本就少,可能千百年以後,還是如同現在這般生活,毫無寸進,沒有新的思想,只會是一潭死水。”
田疇道:“這不是很好麼?若是有千百年的時間,人人安居樂業,不被外界打擾,就算沒有新的東西,也自足了。”
袁熙嘆道:“所以我說,這個好壞,得看你自己定義。若是你覺得這樣就很好,那自然無礙。但你覺得每家每戶可以多一斤存糧,每天多吃一個雞蛋,這種富足是好,那就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田疇道:“如今我們山谷中的田地人人平分,大家都勤於耕種,山谷北面還種下了桑樹,今年便可以養蠶紡織,總比在外面勞累一輩子卻只夠溫飽的好。人只要看到希望,便會發奮,這樣子最好不過。比起外面終日勞作卻不及溫飽,這裡更有你說的活力。”
袁熙道:“自給自足雖然公平,卻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可能原本每人能吃一斤小麥,兩個雞蛋,因為被你公平等分,就只能吃到半斤小麥,一個雞蛋。”
田疇道:“胡扯,只有平均分配,自給自足,人人有田種,才能使得生活富足,家家戶戶有存糧,不至於餓肚子。”
袁熙道:“那咱們做個實驗,我和你是村子裡的兩個人,假設村子裡只有我們兩人。我每天能種四斤小麥,養雞能得到兩個雞蛋,你每天能種兩斤小麥,養雞能得到四個雞蛋……”
田疇道:“等等,憑什麼我比你種的小麥少?”
袁熙道:“每個人總有長處短處,現在假設我的長處是種地,你的長處是養雞。當然熟能生巧,你將時間都用來種地,說不定也能趕超我。但無論怎樣,現在前提條件如此。那你說,這種條件下,我是將時間都用來種地呢,還是都用來養雞?”
田疇考慮了一下,道:“有什麼區別嗎?”
袁熙道:“如果我將所有時間都用來種田,那麼我就能得到四斤小麥,但因為是自給自足,我還想吃雞蛋,就只能花半天時間用來種地,半天時間用來養雞,這樣,我就有了兩斤小麥,一個雞蛋。同樣的,你就能有一斤小麥,兩個雞蛋。我們一共有三斤小麥,三個雞蛋。但如果我用我所有的時間拿來種地,你用所有的時間拿來養雞,我們就一共有四斤小麥和四個雞蛋了。我用一斤小麥和你交換一個雞蛋,不就每人有了兩斤小麥和兩個雞蛋了?而且我得保證我要多種點小麥,才好交換更多雞蛋,你也得多養一點雞,好產更多蛋,隨著我們經驗越來越豐富,種的小麥和養雞得到的雞蛋也會更多。”
田疇扳起手指數了數,問道:“哪有那麼簡單,小麥乃是充飢之物,而雞蛋不吃也可以,到時候我餓了肚子,必須要換小麥,你拿一斤小麥跟我換兩個雞蛋,我不就虧了嗎?”
袁熙笑道:“虧了嗎?你用兩個雞蛋換一斤小麥,總還有一斤小麥,你自己花半天種地,也不過一斤小麥。而且,我多種一畝地,所費的功夫不會太多,不過是多墾一塊地而已。而你要多種一畝地,還得添置農具,這又是一比支出。而我也一樣,要養雞,還得搭建雞舍,這也是麻煩事。”
田疇皺起眉頭想了想,然後舒展開來,拍手道:“你說得不錯,不過是在之前假設條件下的。假如你每天種四斤小麥,也能養雞得到兩個雞蛋,而我每天只能種兩斤小麥,得兩個雞蛋。這種情況下我就只能自給自足了,你種田也行,養雞也行,什麼都是你更多,就沒必要和我交換了。”
袁熙道:“真的麼?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假設我花半天種地,半天養雞,那麼我就有兩斤小麥,一個雞蛋。你是一斤小麥和一個雞蛋。總共是三斤小麥和兩個雞蛋。但假如我還是隻種地,那麼我就有四斤小麥,你只養雞,就有兩個雞蛋。總共就是四斤小麥和兩個雞蛋,你看,這麼搞小麥還是多了一斤。我再用一斤小麥跟你交換一個雞蛋,你不又有一斤小麥和一個雞蛋了嗎?而我要比我之前多了一斤小麥和一個雞蛋。”
田疇道:“那我也種地呢?”
袁熙道:“那大家都沒有雞蛋吃。但我還是有更多餘糧,假如還有其他人養雞,我就能用多餘的小麥去換雞蛋,而你就只能吃小麥。”
田疇抓了抓腦袋,使勁想了想,道:“怎麼會這樣?”
袁熙哈哈笑道:“誰讓你種地也比我差,養雞也比我差,做什麼比我都差,就只能過得差一些。你得找找自己做什麼更好,讀書好,就去讀書去,讀好了書,自然有人種小麥養雞供著你。”
田疇道:“豈有此理?這豈不是又不公平?”
袁熙道:“公平是必須的,不過會損害效率。你這個山谷裡本來就土地有限,又搞公平分配,到時候種地好的人也是這麼幾畝,種地差的人還是這麼幾畝,產糧效率不一,總體上糧食是減少的。若是讓那些種田差的人將地讓給種田好的人,然後這些人再去養蠶,是不是總產出會更多?”
田疇閉上眼睛想了一會兒,大聲道:“絕對不行,這樣就走回老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