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後世稱為太祖的毛主席其實也不怎麼打仗,打仗都是靠著手下一票猛人,如林彪粟裕。但就是他一手創立的軍隊形態,定下了整個組織的基調,經過多次整頓,形成了戰鬥力。所以袁熙歷數中國史上數支強軍,最後都比不過共產黨的軍隊。其中蘊含的管理學思想,更是堪稱典範。幾乎所有傑出的中國企業家都會讀一讀毛澤東選集。
袁熙提出“百姓軍”這個概念以後,周圍嗡嗡嗡響起了討論聲,顯然對這個名稱很奇怪。
“百姓百姓,軍中之人來自百家姓氏,這就是說,不是我袁熙一個人的軍隊,而是大家的軍隊。咱們都是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以後百姓軍便是老百姓的軍隊,是為了守護百姓為己任的隊伍。”
“我宣佈,連長由趙雲擔任。三個排長,現在由你們自己選出來。呂方!”
“在!”
“你以後就是第一連的指導員,直接聽命於我。行軍打仗,調兵遣將,由連長說了算。其他的事情,統統由指導員說了算。另外,每個排下面設三個班,由大家共同推舉班長。每個班長要發展優秀骨幹,組成學習小組。以後幹部任命,優先從學習小組中選拔。”
作為後世的黨員,這一套自然見得不少。雖然生搬硬套,但也不失為一種辦法。工農紅軍之所以在長征期間打不爛拖不垮,原因就在於支部建在連上,實現黨指揮槍。這也是三灣改編中最重要的一項舉措。
“現在宣佈紀律規範。當年漢高祖進咸陽有約法三章,毛主席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無數偉大的組織都是從一些細小的地方出發的。百姓軍也不例外。”
所謂紀律,在後世的人看來,都是一些啼笑皆非的東西。比如劉邦提出的殺人償命,以常識看,難道殺人不需要償命?可見當時的咸陽是如何混亂。再比如張瑞敏接手海爾時提出十三條廠規,其中一條是不在廠房內隨地大小便,用今天的眼光看,簡直匪夷所思。從這些細微的地方入手,就能將人的行為約束得越來越規範,形成規範以後,人就有了組織感,等這種組織感融入血液中以後,其他大的紀律不用強調也能照著執行。這就形成了文化和基因。
“我現在宣佈三條紀律:一、一切行動聽指揮。二、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三、一切繳獲上交。”
不需要額外的創意,後世早就歸納整理好了,這時候拿過來用就行了。這是三條大的方針,其中的細則還需要反覆強調。之所以只提三條,是因為人的頭腦只能記住三以內的內容,若是四條五條,很可能就有遺漏。這些大頭兵都是粗人,大多不識字,這時候能說進去讓他們記住,就已經不錯了。其他的,只能靠著日常宣導。
為此,他專門讓高勉和陸大兩人負責宣傳工作,定期組織全員學習,識字率也得提升起來。這九十三個人就是第一批種子,培養好撒下去,就是第二批人員的骨幹,這樣一來,慢慢就能培養起具備高素質的軍隊。
隊伍的問題暫且這樣。而上層的領導班子,目前實在是缺人。不要說袁熙這種思維的人,就算是田豐沮授這種有見地的謀士,他也沒有一個。要不是被身世拖累,他真想親自南下,去南陽找諸葛亮呢。諸葛亮是一位大戰略家,對形勢的判斷極為精準,也只有他能夠在草廬中就提出三分天下的方略。而同時,他又能聚焦於小處,戰術執行力非常強。但諸葛亮這樣的人,估計對他是不屑一顧的,否則也不會在劉表的治下隱居了。
人才這種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招攬到的,就算有賢才自薦到他面前,也得察看一段時間才有定論。
眾人鬧哄哄地一片,最後終於選出了三個排長。徐大眼眾望所歸,成了一排的排長,而二排的排長則是以前的伍長何大牛,三排的排長叫做李七,因家中排行老七得名,平時能說會道,很受大家歡迎,因而也當選了。
再接下來每個班的班長也選了出來,李平和范陽在徐大眼的排中都當了班長。這在先登營也是一個什長的角色。
這次的比武挑戰其實也是袁熙做的一個實驗,他發現,那些敢於站出來挑戰的,大多是沒有什麼職銜的平頭小兵,而那些伍長什長隊正等人,則大多沒有向自己上級挑戰。一種解釋就是滿足於當前的位置,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已經習慣了聽從上級的命令,不太敢反抗現有的階級。
他並非不想要那些肯聽從指揮的老兵,只是這個時候,他要建立的組織,是那種民主作風的軍隊,需要敢於直言的人,就算是沒有官職,也要一起思考一起參與討論。只有形成這種風氣,士兵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性,將組織的事情當成是自己的事情。而那些一味聽從上級的人,早認清了層級的現實,心已經麻木了。他不想讓官僚習氣和暮氣被帶入這個新生的組織中。
排長班長都選出來以後,各人便在一片鬧哄哄之中散去了。只有趙雲以及呂方徐大眼等人留了下來。
“你們幾位以後就是我的核心班子了,有什麼事情,都可以拿出來討論。有爭論可以,但不能人身攻擊。剛才也說了,天下局勢差不多快要見分曉,諸侯割據馬上也要結束了。而這個組織卻是方興未艾,一切都得重頭做起。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這條路充滿險阻,如果有人要退出,我絕對是不會留他的。”
呂方舉手問道:“我只是想問,這個指導員是做什麼的呢?完全沒有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