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過了快一個月,才又調集了百餘門大小火炮,還有兩萬蒙古和漢人,這些新援兵,甚至根本不是八旗和綠營了,許多都是臨時徵召的牧民和漢人壯丁。
2k
跟著火炮過來壯聲勢的。
這次盾車真弄不少,甚至有些盾車已經可以稱之為攻城塔了。
炮也不少。
七八千斤的重炮都弄來三十來門。
一切準備就緒。
碩塞親自指揮攻城。
這次準備不可謂不足。
可是就算他們的火炮七八千斤,在明軍稜堡的長炮、重炮面前,也並沒有射程優勢,甚至數量上仍處弱勢。
韃子不得不把火炮放的稍靠後,並建立起更堅固的炮臺防禦工事,給火炮修起了炮樓,藏在裡面。
可問題上你就算藏,你還能比稜堡炮臺上的那些炮更有優勢?
雙方你來我往的展開炮戰,韃子步騎協同,騎兵掩護,弓箭手放箭,火槍兵開槍,然後盾車、攻城塔緩緩前進,士兵們身著雙層厚甲,還舉著大盾跟著。
甚至還學聰明,儘量分散些。
可就算如此,他們仍然是小瞧了稜堡。
普通的城牆防禦,那就是線性防禦,就是一道線,重點扎破一個口子,基本上就成功了。那些堅城的護城河啊羊馬牆啊敵樓箭塔甕城什麼的,也不是沒對策的。
但碰上這種稜堡,防禦火力太強,尤其是這支駐防明軍就是一支全火器部隊。
想找個大風大雨的天氣進攻,以減弱守軍火器優勢,可人家在城堡裡,影響也不是很大。
第一輪試探進攻,韃子就幾乎有去無回。
甚至損失了十來門炮,他不得不把火炮陣地往後撤,同時真真假假的修了許多假炮樓,以吸引明軍火力。
可問題是明軍也不傻,一來火炮數量和射程上佔優,二來火藥儲量充足,上來就勐打便是,管你三七二十一。
而一旦哪個炮樓有火炮射擊,那就重點打擊,打爆為止。
清軍的盾車也好,攻城塔也好,在那狹窄的地形上,就算能頂著炮火到堡前,可這是稜堡,越靠近,火力越勐,越是交叉火力無死角,不僅是重炮長炮近戰,甚至各種霰彈、牆槍、重槍、火銃,連著手雷、火油彈等都來了。
什麼車到了近前,也扛不住多久。
來多少就死多少。
雖然也殺傷了些明軍,但傷亡不成比例,懸殊太大。
碩塞一次又一次叫停進攻,重新研究對策,可每次重新進攻,很快都是損失慘重。
如果停停打打,打了小半月,明軍依然威勐,銃炮沒有半點減弱。
而清軍已經扛不住了,前後死了五六千人不說,這新徵來的這些兵,除了充當炮灰,沒有半點作用,每天還要消耗大量糧草,甚至開始大量逃跑,引計程車氣大跌。
最終,新年前,碩塞只得下令收兵撤回寧遠。
回到寧遠城一統計,這次攻城,前後死傷了五六千,其中八旗披甲就死了超過三千多,損毀的火炮,消耗的糧草更是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