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選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
選的這諡號和廟號,其實諡號還行,雖然名頭一長串,不過這也是從唐朝開始的濫殤,實際核心就是一個烈字,這個字選的跟崇禎還是有些匹配的。
不過這個廟號,其實是帶有幾分貶意的。雖然說皇帝廟號的字跟諡法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基本上也是這種意思。
諡法裡,思字有褒有貶,闢土兼國曰思,但追悔前過也曰思。
因此到底是褒還是貶,就存有疑義。
崇禎死後,其實大明計程車人百姓對這位皇帝是既有同情,也有一些不滿的,覺得他亡了大明天下。
或許也正是因此,所以在今年初,弘光朝廷又給崇禎改了個廟號,改為毅宗。
諡法本無毅。
《說文》:“毅,有決也。”《論語·泰伯》:“毅,強而能斷也。”《左傳·宣公二年》:“殺敵為果,致果為毅。”《國語·楚語下》:“強忍犯義,毅也。”
毅明顯比思要好的多。
弘光朝建號開始,給崇禎上思,等快滅亡時改上毅,可能也是一開始瞧不起崇禎,覺得折騰亡國。等他們自己也快亡國時,才感覺崇禎的不容易,趕緊改廟號。
崇禎是清朝安葬的,給的諡號是端皇帝,廟號懷宗,陵曰思陵。
不過很快就有降清的前明大臣上奏,以興朝諡前代之君,禮不稱。
意思就是咱們大清的皇帝怎麼能給前明的皇帝稱宗呢,他們又不是咱祖宗,於是去懷宗廟號,改諡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
慈仁短折曰懷,這本是個平諡,帶有幾分同情味道。
但改成愍帝可不好聽,在國逢難曰愍(逢兵寇之事);使民折傷曰愍(苛政賊害);在國連憂曰愍(仍多大喪);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多亂)。
反正愍皇帝跟衰帝、靈帝、後主、廢帝這些是差不多的。
沈宸荃此時上奏,提出要給崇禎改上廟號,是認為如今形勢好轉,崇禎那是咱大明天子,咱們得尊奉。
魯監國畢竟跟崇禎皇帝的關係較為疏遠,那都是隔了九代的遠親,民間說隔五代就是出五服不算親了。
何況隔了這麼八九代。
此時給崇禎改廟號,其實也是為了增加朱以海監國的正統性,為將來繼位加分。
正統、法理這個東西,亂世時有時不值一錢,但有時卻又非常重要。
何況現在朱以海北伐三吳,馬上要跟義陽王的人馬碰面,這種時候法理正統這個東西越發顯得重要。
“臣請改烈皇廟號威宗!”
猛以剛果曰威,猛以強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
廟號不是諡號,自有一套體系,卻也與是有好有壞的,大的方面來講,祖有功宗有德,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
在漢代時,只有最傑出的皇帝,才會有廟號。
但漢以後,不管阿貓阿狗,只要當了皇帝都有廟號,哪怕是亡國之君。
甚至唐以後,除了開國皇帝稱祖,後面的皇帝不論好壞都稱宗,再差也能混個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