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比較扎心了,朱元璋心中比較崩潰,他希望家鄉好,為了家鄉搞建設,老百姓富裕豐足。
沒想到各級官員盤剝百姓,老百姓流離失所,去要飯逃荒,而且嫌棄討厭他。
他的心裡落差太大了,既然家鄉人們不歡迎自己,那還回來幹什麼?
自從,再沒有回到鳳陽。
想到這些往事,朱元璋也沒了什麼看景色的興致。
不過遷都的事情,還是要說的。
南京,並不是一個好地方。
南京皇宮的風水也不是很好
。
朱元璋在建設應天宮殿的時候注意了風水的問題,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
但是由於選址的侷限,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
雖然在施工時採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後仍然出現北部地基下沉的問題,宮殿地勢前高後低,風水不吉。
此外內宮在下雨時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同時宮城離外城過近,戰時不易防衛。
說起來有點玄學,自古定都南京的王朝,都很短命,氣運國祚也不是很好。
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都非是大一統的皇朝。
而現在大明是天下一統,自然就要有些變化。
「大孫覺得西安如何。」朱元璋問道。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十三朝古都,風水自是不用說。
始皇一統,強漢盛唐,均是以西安為京都。
包括宮殿的修築,周邊的一切,都曾經被大力開發過,遷都到西安,可謂是損耗的財力最為低微。
而且遷都西安,在天下人看來,大明將會繼強漢盛唐後,成為再度主宰中原的盛世王朝。
朱英道:「西安是個好地方,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其坐落在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之上,四周山河環繞。」
「秦嶺在南、隴山居西、北有黃土、東隔黃河,有黃河淤泥的沉澱,關中一帶沃野千里,形勢險要。」
「且對外交通十分便利,有孔道直通關東,以便遙控,有渭河運輸物資,可保城中糧餉不斷。」
見大孫說得如此詳細,朱元璋點點頭,遂又看向旁邊的一直沒怎麼說話的朱允炆,問道:「允炆,你有什麼想法呢。」
朱允炆一愣,他都不知道皇爺爺多久沒有考校過自己了。
沒想到在這個時候,突然考校自己,這讓他心中歡喜之餘,連忙心中急思,而後說道:「大兄所言極是。」
聽到這話,朱元璋頗為有些不滿,不過朱允炆顯然不是隻說這一句,接著道:「秦朝范雎就曾對秦昭王說過咸陽。」
「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雖說我大明如今繁榮昌盛,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兮之旦福,倘若多年以後,天下生變,西安透過各處關隘就可以扼斷南、西、北三面,僅留東面一處。」
「可慢慢地休養生息、等待時機東出以爭天下,秦朝始皇、漢朝劉邦、隋朝楊堅、唐朝李淵皆以此成就帝業。」
朱允炆侃侃而談,倒是讓朱元璋還有朱英,對於有些刮目相看了。
其實沒有了皇位的牽絆之後,朱允炆的心思,基本上就是在讀書上了。
雖說儒家有著諸多限制,但是在治國定策上,無疑還是有很多優秀之處。
再者自從因為呂氏想要海外封國,就藩占城,朱允炆也感受到了危機,對於地理軍事方面的書籍,尤為熱愛。
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