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呂氏成為太子妃的時候,自然就把自己當成未來的馬皇后。
所以對於朝野內外的事情,頗多關注,偶爾與父親的見面,對於政事也有不少了解。
呂氏看了看朱允炆天真模樣,心下思索一番後,笑著說道:“孃親哪裡瞭解朝堂上的事情呢,不過這解縉過於出名,在京師的聲望可不小。”
“孃親也是去年正旦,在對聯的時候,聽說了解縉小時候的故事,這才尤為印象深刻。”
朱允炆聞言,想了一下道:“孃親說的是那竹子和書的對聯吧,我也聽說了,這解縉的確才思敏捷。”
這個故事在洪武二十一年,解縉中進士的時候廣為流傳。
解縉小時候家境貧寒,七歲那年正旦,解縉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門外千竿竹,屋內萬卷書。
這副春聯對仗工整,文筆端莊,吸引了不少讀書人。
隔壁家的富紳見窮人比他還神氣,憋了一肚子氣,竟派人把竹子都砍掉了,想給解縉來個難堪。
解縉當然明白富紳的用心,隨即取來筆硯,在春聯下各添了一字,變成:門外千竿竹短,屋內萬卷書長。
富紳更加惱火,乾脆叫人把竹子連根挖掉了,心想,這回看你這個毛孩子還有什麼能耐。
聰明的解縉連想都沒有多想,在春聯下揮筆又添了兩字。
這兩個字一添,富紳直接傻眼,再也想不出別的鬼點子了,只好自認倒黴。
解縉添的兩個字是“無”和“存”,這幅對聯就成為:門外千竿竹短無,屋內萬卷書長存。
也是因此,七歲神通解縉之名,開始廣為流傳。
直到中了進士後,這件事便成為京師個茶酒樓爭相談論的焦點。
呂氏深知自家孩子的脾性,若是跟他將什麼大道理,或者叮囑不要外傳什麼的,反而容易引起相反的效果。
於是就藉助這件事,將朱允炆的注意力轉開。
這般一來,即便是朱允炆被問起,也不會被關注到自己的身上。
“行,這幾天孩兒找個時間,去問問大哥看看可行與否。”
......
“彈劾大孫麾下商會的奏章還有多少,全拿過來。”
華蓋殿中,朱元璋冷冷的說道。
今日在早朝的時候,他就感覺到有些不對勁。
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氣氛,雖然很細微,可幹了二十五年皇帝,在這奉天殿中,早朝,午朝,晚朝。
少則一次,多則三次。
已經是召開了上萬次朝會的朱元璋,對於每個細節,已經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而今日的早朝,明顯有些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