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方案得到了朱權的肯定,當即不再猶豫,合兵七萬直奔歧城島而去。
另外三萬兵馬分別向著有可能之地探查。
李成桂還是有幾分本事的。
就像是朱棣他們所猜測的那樣,高喊著去東京慶州只是個幌子,他根本就沒打算守城。
出了漢城行了七日後,李成桂尋了一處埋伏之地安排了兩萬士兵,進行對明軍的埋伏。
而後把人員分成四份,分別去往東京慶州,順天,羅州,他自己則帶著兵力和財寶趕往歧城島。
李成桂沒有打算慢吞吞的趕路,他的手裡還是有一部分騎兵的。
其中不少戰馬來自於草原的捐獻。
不管怎麼說,他都給出了五十萬石糧食,要一些戰馬不過分吧。
而阿魯臺本身已經沒有能力去豢養更多的戰馬了。
李成桂帶著八千騎兵,脫離了慢悠悠的行軍車隊,直接奔著歧城島去。
在歧城島,他還有五萬水師軍。
這就是他跑路的本錢。
哪怕是歧城島守不住,還有對馬島,後邊還有倭國可以退。
李成桂想好了很多的退路。
他勢要跟明軍周旋到底。
主打一個字:拖。
拖到明軍離開,就是他李成桂的勝利。
哪怕高麗明面上落入大明手裡,那也沒多少在乎的了。
在如今的局勢下,能夠活下來,才是大本事。
甚至李成桂都想好了,如果倭國那邊情況不好的話,他乾脆丟了這高麗王的身份,跑路南洋,甚至是西洋。
這個時候的李成桂,並沒有當王的心裡包袱。
高麗王的名頭到手還沒有半年呢,先前的他也只是個將軍,所以看得開。
人啊,要活下去才行,從起事那天起,李成桂就已經想好了退路。
李成桂留下的兩萬伏兵,還是靠著地勢給朱棣跟朱權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也僅僅是麻煩而已。
在七萬騎兵鐵蹄之下,兩萬步兵完全是不夠看的。
更別說是朱棣和朱權帶隊。
李成桂並沒有告訴這些步兵自己的目的,還是秉承著去往東京慶州的說法。
不過審訊得來的訊息,反而讓朱棣和朱權更加堅定了其逃往歧城島的可能。
正常計程車兵怎麼可能知曉自己要往哪裡跑,在明軍審問下,幾乎大多數的高麗兵都說出了李成桂去往東京的事情。
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聽到的訊息就是這樣。
只是連士兵都能知道的訊息,顯然作不得真。
朱棣朱權再次啟程追擊李成桂。
在第三天的時候,就看到了遠方的車隊,還有零星計程車兵護送。
車隊裡的,幾乎都是一些老少,哪怕是士兵都是湊數的。
在得知李成桂已經帶著騎兵先行離開,朱棣和朱權趕忙繼續追擊。
如果能在李成桂進入到歧城島前攔截,那事情就要簡單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