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小妹能夠嫁給太孫,真是徐府的幸運。
否則太孫若真要針對徐府,徐輝祖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其實就現在來說,太孫的要改革軍中的意圖,已經是非常的明顯了。
否則那些新兵,哪裡能有狀告上官的地方,更不用說還能得到支援,真的就把那些百戶,千戶,全部都給拿下了。
「題外話聊完了,現在說說帖木兒的事情。」
「此番魏國公領兵出征,想來是對帖木兒已經有所瞭解了。」
朱英轉到這次來徐府的正題。
兵法有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徐輝祖沒有參與過大型戰事,自然不會大意輕敵。
從去年年底到現在二月中旬,一直都在蒐集關於帖木兒的情報,還有作戰的準備。
心中思量一番後,徐輝祖說道:「吐蕃地區平原居多,騎兵佔據了很大的優勢,想要一舉擊潰帖木兒的軍隊,顯然沒那般簡單。」
「臣這番雖有遠超帖木兒軍隊數目,又能得到北元騎兵,吐蕃當地的支援,大敗帖木兒自當有所信心。」
「這次去到吐蕃,臣覺得最麻煩的並非是應對帖木兒軍隊,整合吐蕃,北元騎兵,還有我大明軍隊才是重中之重。」
「軍報上說,帖木兒大軍於吐蕃之地勢如破竹,無可阻擋,吐蕃各境疲於招架。」
「臣分析,這裡頭自然有帖木兒大軍強勢的緣由,但吐蕃諸部各自為戰,也是其中關鍵。」
「倘若吐蕃諸部能夠齊心協力,即便帖木兒大軍再是厲害,也會造成巨大損失。」
「是以臣在進入烏斯藏後,不會貿然深入,先行讓士兵們適應環境,重新整合軍隊,身體無法適應吐蕃者,則只能留守後方。」
「其次是收攏吐蕃潰兵,獲取
足夠多的帖木兒軍隊情報,逐步聯絡吐蕃各部,形成對帖木兒軍隊的防禦,再伺機尋找作戰機會。」
從一開始,徐輝祖就知道這次去吐蕃,並非是閃電戰,而是要打一場持久戰。
朝廷並不捨得把最新訓練出來的騎兵直接投入到戰場中,那麼可供調遣的騎兵數目必然很少。
步兵對騎兵沒有任何優勢,火繩槍和火炮也只能是讓軍隊多了一層龜殼。
能打,不能追。
所以這次徐輝祖的作戰計劃,突出的就是一個,穩。
穩中求勝。
吐蕃是吐蕃各部族的大本營,他們定然會比大明更為著急。
徐輝祖沒說的是,這次進入吐蕃,也是大明插手吐蕃的機會。
之所以沒說,是因為現在人還沒去,不瞭解情況,等到了地方如果能多收服吐蕃部族,也是個極大的功勞。
朱英微微點頭,對於徐輝祖提出的作戰方案比較認可。
在來之前,他其實已經找黃觀聊過支援吐蕃的作戰方針了。
黃觀也沒讓他失望,果然對於兵事極為了解,所提出的情況大致跟徐輝祖差不多。
「你剛剛說了這般多,卻沒有提到北元騎兵。」朱英提醒道。
徐輝祖苦笑著道:「此番為我大明耗費大量錢糧,從北元借兵入吐蕃對抗帖木兒騎兵。」
「臣曾經跟北元的一些人打過交道,他們的性格大多都是蠻橫粗魯,肆無忌憚。此番又是我大明出錢糧,其所統帥定然會目中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