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大夫的地位,是跟工匠對齊的,也就比商人的地位高一點。
當然,這只是說一個普遍的現象,不包括御醫,太醫,或者說當代名醫。
不管是大夫,還是藥店,也不存在什麼暴利賺錢,因為他們服務的物件,主要還是一些窮苦的百姓。
指望從百姓身上刮出很多油水來,顯然是不現實的,一些沒錢的,寧可就這麼拖著,也不會說花錢治病。
什麼偶感風寒,那就自己扛著。
吃飯都吃不起
呢,還看啥子病哦。
況且對於許多老人來說,一些普通的病症,都懂得幾個老方子。
受了風寒,那就是一碗薑湯搞定,出身汗就好了,哪裡需要去看什麼大夫。
食療在百姓這邊,才是很普遍的現象。
而大夫這邊,面對的病症多是以疑難雜症為主。
而調理身體,主要還是在於一些達官貴人,偶有什麼不舒服之類的,便就會請大夫來把脈看看。
大夫這個行業,主要還是傳承。
師傳徒,父傳子。
自小就開始跟著把脈看病,抓藥開方。
嚴謹且便是一輩子的活計。
是以朱英把所有官員的醫藥全免,還真就是一個非常小的方面。
其實這一條並非是針對朝廷官員的,主要是給地方官員。
朝廷這邊,基本上有什麼傷痛病症的,宮裡頭的太醫,御醫就給治了,費用也是宮裡頭也出了。
幾位尚書還有翰林院的學士討論了半晌,最後是刑部尚書楊靖開口問道:
「殿下,這按照官職的品級發放俸祿,可有些官員是實權,有些官員是虛職,也按照如此定奪嗎。」
但凡是官,就有品級。
不過這個品級也是五花八門的。
像是翰林院的修撰,一些從官,還有副官等等,諸如此類的繁多。
若是按照這般發放的話,就好像沒有了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就是不同工卻同酬。
那邊累死累活,手握大權,一個月是這麼多。
這邊清水衙門,整天無所事事,一個月也是這麼多。
如此看上去,好像就有些不公平了。
朱英聞言解釋道:「楊尚書說得在理,不過這般核算下去,就顯得比較繁瑣了。」
「這便是相當於要給每一個官職,都要重新去訂立一個俸祿的標準。」
「是以在我和爺爺的商議中,決定把這塊的區分,體現在津貼方面。」
「每個月會根據衙門負責事務的不同,總體成立一個數額的津貼,而後自上到下,分別按照官職品階發放。」
「是以所處之位事務多一些的,自然津貼也就多一些,事少一點的,津貼也就少一些。」
「這一塊是個重點,便正是需要幾位尚書,學士共同探討一下如何制定,往後變動的話,會根據每年的戶部賦稅營收的情況不同,也有所變化。」
….
在場的俱是人精,聽到太孫殿下的這番話,如何不能理解這津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