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發槍的精度跟射程,都是火繩槍難以比擬的。
不過再多造沒意義了,高純度的燧石太少,況且燧石本身就是消耗品,也需要一定的儲備。
這次南巡的隊伍裡,就有兩個百人隊,作為朱英跟朱元璋的貼身衛隊,其身上所裝備的就是燧發槍。
就現在朱英的腰間,還有一支短管燧發槍。
這短管燧發槍,已經是超出目前時代的火器了,甚至可以用藝術品來形容。
裡頭的彈簧,槍管,用的是經過了千錘百
煉的精鋼打造。
槍管更是用打造黃金飾品的工藝,一絲絲的磨製出來。
在槍身之上的木材,採用昂貴的金絲楠木,上面還有目前大明雕刻大師所雕刻的龍紋。
最主要的是,現在朱英手裡的這把短管燧發槍,是正兒八經的後膛槍。
後膛槍最大的工藝問題,就是在於火帽擊打,這並不算什麼難題。
難題的關鍵就是在於後世十九世紀初才發明出來的雷酸汞。
雷酸汞這種活潑的小東西對震動非常敏感,一受到衝擊就炸,像是後世很多小孩子玩的‘砸炮,便是往地上一丟就響的鞭炮裡,就有雷酸汞這東西。
朱英前世又不是什麼化學大家,自然不可能說現在就能發明出雷酸汞這玩意。
但是火帽如果沒有這個東西,很難做到後膛擊發。
不過思維起來,也並非是完全沒有法子。
可以採用手工製作。
朱英手裡頭的短管燧發子彈,是單獨用白銀製作而成,外部有貼合槍管內的膛線雕刻,可以更好的提高精度。
薄如紙張的白銀,包裹著顆粒火藥,在子彈的底端,是用一層高精度燧石包裹。
為了更好的達到引燃效果,這層燧石薄片,還會在油脂裡浸泡十個時辰以上,才會加入到白銀子彈的底部。
槍管的擊發處,有一根細針。
當擊打的時候,引燃的燧石就會帶著火花由細針傳遞到白銀子彈底部進行點燃。
這些精密的部件,都是那些手藝非常精巧的工匠精磨而成。
單單就一顆白銀子彈,哪怕是沒有任何流程出錯,至少也需要半個多月的時間才能造出來。
主要是燧石薄片失敗率太高了,大概連十分之一都沒有。
畢竟高精度的燧石,稍微不注意就會引燃。
現在朱英手裡頭這短管燧發槍,跟後世的手槍其實已經沒有了太大區別。
只是即便如此,這槍的壽命也是非常有限。
預估計可能開個幾十槍,內部的結構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出現炸膛的可能。
因為涉及到精密部件的構造,沒有後世的高精度加工,只能用黃金或者白銀來代替,變形也會比較容易。
一旦氣密性出現問題,自然就會炸膛。
不過對於朱英現在來說,完全是夠用了。
在朱英的腰間,有專用的皮袋,裡頭是用油紙包括的白銀特質子彈。
雖然要跟後世的狙擊槍一樣,每開一槍就要進行裝填,但這作為防身來講,簡直是無敵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