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這邊,朱英的手段不要太多。
很快,劉勝和李秀才就被召集到坤寧宮。
“拜見老師!”
“拜見東家!”
兩人躬身作揖道。
在這方面,兩人都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其實就稱呼而言,在皇宮內,應該稱呼為殿下。
只不過東家和老師的稱呼,顯然要更為親近。
兩人的這點小心思,哪能瞞過朱英,笑了笑,也沒在這方面計較,道:“都起身吧。最近番薯那邊的情況如何。”
劉勝作揖道:“回稟老師。”
“咳咳。”旁邊的郭忠輕咳兩聲提醒。
在進宮前,一些簡單的規矩,郭忠都是教授過兩人的。
“回稟殿下,番薯等作物在城郊的長勢不錯,目前沒有任何問題,再過月餘,應該就能成熟了。”
劉勝回道,其實對於番薯這些沒太多好說的,本身耐旱,不需要太多的搭理。
即便是葉子有些蔫了,晚上就能自己恢復。
所以劉勝兩人,每天都是坐在那裡無所事事。
朱英聞言點點頭,雖說對於番薯這些高產作物很在乎,但這玩意本來就不是精工細作的,埋下糧種,等著收穫就差不多了。
“這次將你們叫過來,是有新的事情交給你們去做,最近安南的安秀公主抵達大明,懇求我大明出軍,幫助安南平壓如今的危機,匡扶安南王室。”
“本王和爺爺商議過後,決定調遣五萬精兵以助安南。”
“當然,將士們是過去維護安南穩定的,作為我大明的藩屬國,經過商議決定,不僅僅是在安穩上,包括各方面我大明都要予以扶持。”
“其中涉及到耕種技術,紡織,包括營造之事。”
聽到這裡,劉勝心中微微有些激動,他大致是明白了朱英的想法。
李秀才卻有些憂慮,目前東家所說的這些事情,似乎跟他都沒太大的關係。
然而接下來的話,卻讓他精神振奮。
“安南當地的情況極為複雜,不僅僅是多民族土人的混合,還有語言,文化上的衝突,所以教化之道,是勢在必行的。”
“好在安南那邊,主流也是以漢話為主,在教化上要相對容易許多,只不過容易歸容易,但教化這等事情,從來都是極為艱難的。”
“李興言。”
聽到東家叫自己的名字,李秀才馬上站出來作揖道:“草民在。”
朱英看向李秀才,說道:“你在群英城內,有著多年教書經驗,這些本王一直都是知道的,這次去安南,便是以你為主,率領諸多儒生共同過去。”
“跟本王說說,可是有什麼難處。”
李秀才聞言,忙道:“草民自當歇盡全力,將我等漢族文化,傳遍至安南各地,讓安南百姓,皆明我朝恩典。”
李秀才說話的語氣,都帶著絲絲的顫抖。
他原以為自己頂多就是給個小官,萬萬沒想到,教化安南這樣的重擔,竟然也能落到他的頭上。
這要是傳出去,天下多少讀書人要羨慕得發狂。
但凡跟教化沾邊的,至少在茫茫歷史中都能留下一筆。
至於多和少,就看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