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之地》並不像《安娜貝爾》那樣只是恐嚇,也就最後死了一個人。《寂靜之地》雖然是驚悚片,卻是真真正正地死人!
而且是慘死!
是讓人害怕,又對電影裡的人物同情的可憐。
那個只想要一件玩具的可憐小男孩,就這麼被無情的殺死了!
而因為自己的寵愛,害死了弟弟的小女孩,內心深深自責。
電影,拍出了絕望啊,讓觀眾處於恐懼中。
哪怕找到外星生物的弱點,能夠殺死外星生物,其實也沒有什麼用。
外星生物對聲音敏感,所以只要發出一點聲音,都很容易被發現。外星生物速度很快,難以捕捉。因為超聲波,才能讓外星生物受到影響,給人類打死它們的機會。
可是,槍聲又會引來其他外星生物。
“這些白痴,他們就不會用弓箭嗎!”
“不用弓箭,用長矛也可以啊。冷兵器就不會發出聲音,也就不用擔心引來其他外星生物。”
電影院裡的觀眾們紛紛吐槽。
弟弟死了,接著父親也死了。來到島上,島上的人也被外星生物攻破。
電影結束,與黃億於之前的恐怖片不同,與文之仁和沃納的恐怖片也不同,《寂靜之地》的觀眾不是議論多可怕,而是罵真愚蠢。
外星生物既然害怕高速低頻音波,為什麼全球都沒有人發現?
外星生物居然不會游泳、怕水,怎麼可能征服全球?
當然,這些在電影裡都沒有展開,反正這就是電影的設定。
《恐怖片世界》影評:
“《寂靜之地》可以說開闢了一個另類的恐怖模式,它打在了恐怖片的傳統,不再依靠聲音製造恐怖氣氛。
沒有聲音,就利用情節和畫面嚇人。
尤其是那些神出鬼沒的外星生物,看起來很強大。人類面對它們,如同面對恐怖片的惡魔一樣,無法打贏它們。
文之仁和沃納的恐怖片,利用未知讓觀眾感受恐懼。
黃億於的《寂靜之地》卻是反其道而行,就告訴觀眾是外星生物。就是已知的東西,卻讓觀眾害怕。
之前不管是文之仁和沃納,還是黃億於,恐怖片的恐懼多來源於心理。惡魔不是直接殺人,而是要讓人虛弱、害怕,惡魔才會獲得力量、才能殺得了人。
那些恐怖片,在人死之前都要受到驚嚇折磨。這也是許多恐怖片的常用手法,不斷恐嚇就是不讓人那麼快死。
明明可以要人命,卻就是沒有要。
《寂靜之地》不同,死得很快。反覆在告戒觀眾,不要發出聲音,發出聲音就是死。
……”
《凱文說電影》影評:
“《寂靜之地》很有創意。如此看來,黃億於並不被通常的恐怖片元素和條條框框束縛。他不斷地去嘗試,嘗試用新的題材和方法,打破恐怖片的慣用方法,用自己的理解詮釋恐怖片,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恐怖效果。
電影裡不能發出聲音,電影院看電影不能發生聲音,兩者契合讓觀眾很有代入感。
而沒有聲音,意外地營造出更好的壓抑效果。
同時,加大對角色的塑造,加深劇情深度。也因為劇情的重要,觀眾更加融入電影的故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