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關於戴爾教授與丹弗斯在南極黑色山脈內的冒險,秦智博並沒有寫,只是按照研究手稿裡所說的公佈了最後的結果。
“修格斯...”秦智博面色犯難,支吾道:“這個吧...”
還不等秦智博想到怎麼回答,巖田主編就一個激靈,突然說道:“我懂了!閣下是想為‘揭秘篇’的寫作留下伏筆吧?”
擁有寫作技能的秦智博知道這是一種創作模式,常見於偵探。
就是將偵探的桉件發生部分設為“出題篇”,而解開桉件的部分設為“揭秘篇”。
雖然從形式上就是普通的上下篇,但放在偵探裡更有儀式感,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心,積極提出各種猜想,最後再驗證自己心中的答桉。
只不過巖田主編完全是誤會了秦智博的用意,文中沒有寫戴爾教授以及“修格斯”為何物的原因,單純是因為秦智博不知道。
刀哥附體的秦智博:我不到啊!
此時此刻,巖田主編又熱情地秦智博斟滿一杯茶水,激動道:“真是沒想到閣下的創作居然如此大膽...”
“哦,當然了,我說的‘大膽’是前衛新奇的大膽,是褒義的。”
“一開始看到閣下使用第一人稱創作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偵探,要知道在偵探以偵探的角度來寫偵探是十分禁忌的...”
在剛一閱讀的時候,透過書名就已經對書的型別有了主觀判斷的巖田主編就以為戴爾教授就是這本偵探的主角。
教授這種以睿智著稱的職業,作為一部偵探中的偵探角色出現,倒是再合適不過了。
只不過用第一人稱描寫這位教授的心理活動,那就完全沒有懸疑感了。
因此,巖田主編一開始覺得這就是一個血外行的跨行之作。
甚至巖田主編已經想著如何委婉地拒絕這位熟人介紹來的名人了。
但隨著閱讀的進行,巖田主編髮現這部《瘋狂山脈》沒那麼簡單。
以日本國內不常見的國外背景入手,用比較偏向理性、紀實的寫作手法講述了一個探險隊進入南極進行冒險的故事。
故事的前半段是相對瑣碎的,就像是摘自一本索然無味的真實探險隊日誌,全都是一些幾乎沒有藝術加工手法的詳實記錄。
唯一能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冒險地點設定在了南極,即便是在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南極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也是一片充滿神秘色彩的領域。
但當以另一位名叫雷克的教授視角展開敘述時,故事的畫風突然發生了轉變。
高度與喜馬拉雅山脈相當的黑色山脈、大量數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神秘的五角星生物樣本...
這些神秘事物的獲取為故事帶來了生機,彷佛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在為讀者敞開。
再加上秦智博的妙筆生花,讓巖田主編隔著文字都能感受到探險隊收穫頗豐的喜悅。
但是緊接著故事便急轉直下,一場失聯的暴風雪過後,整個探險次級分隊全員遇難以及探險營地上令人匪夷所思、又慘無人道的景象。
而作為主角的戴爾教授承擔的責任其實是破解這一暴風雪之夜的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正是標準的偵探“出題篇”。
最終,戴爾教授只帶回了瘋癲的助手以及拋給讀者“修格斯是什麼”的問題,也是為了“揭秘篇”設定懸念。
“太棒了!太棒了!”
巖田主編越說越興奮,直接站起來拍手道:“這是對暴風雪山莊模式的全新理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