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衡離開七里村時,身邊只有小嚴嵩一人,一褡褳而已。
而現在也就數月過去,與嚴衡一起回鄉的不僅僅有小嚴嵩和自己老爹還有三個如花似玉的大丫鬟。
還多了三輛馬車,一輛由嚴衡父子三人乘坐,一輛載著彩繡與初夏深秋三人,一輛則拉著給族中親友的財帛禮品。
嚴家現在還沒有管家,也沒有趕車的奴僕小廝,因而徐德明與幾個文曲書齋的印刷工便臨時充作車伕。
當初嚴衡帶著小嚴嵩離開七里村的時候並沒有給嚴氏族人留下什麼好印象,甚至還得罪了一些族裡的人,所以,嚴衡也沒想過這次回去能受到族裡的人多麼隆重的歡迎。
不過,嚴衡現在也不怕這些嚴氏族人會把他怎麼著。
因為,自己父親嚴準在族中地位並不低,甚至是和作為族長的伯父並肩的,再加上他又有功名傍身,就更有威望些。
族裡的人也最多在自己父親下獄的時候才敢跳出來,如今只怕也沒人敢再奪一個秀才相公家的田地。
嚴衡仔細詢問了一下老爹嚴準關於嚴家的家譜傳承,梳理了一下目前整個嚴氏宗族的概況。
確切的說,嚴家曾經也算是望族,祖上甚至做過一朝官。
但那也只能算是嚴衡祖父的祖父時期了。
也就從那時起,因嚴氏那位做官的祖宗宦遊至此,見這裡土壤肥沃,風水獨特,便在這裡定居,以至於現在衍生出一個百來戶的大族人家。
所謂大族人家就是人口多,足足有五房,但現在已經不算是望族,因為從嚴衡之曾祖開始,便已經沒有人為官作宰,也沒有富賈鉅商。
古代宗族能否延續和穩定,並不是跟其佔有土地之多寡與家規擬定多完善有關係,而是跟這個宗族能出多少官場商場乃至學術領域的優秀人物有關係。
基本上,一個宗族若沒有傑出後輩人物出現,大宗族就會變成小宗族,最後要麼被別的宗族吞併其田地,然後族中人成為沒有宗族管束的自由農民乃至很可能是無地的佃農和遊民。
而嚴家現在亦是如此,祖上留下的上千頃良田已經縮水到不足萬畝,很多族人已經沒有田產,而被迫去別的宗族租佃土地乃至直接為奴。
當然,也有因為自家出不了舉人,有嚴家族人舉家投獻到別家為奴為婢的,畢竟自己的嚴氏宗族給不了他們應有的庇佑與福利,他們只能去依附別的宗族。
也正因為此,耕讀傳家到現在的嚴氏宗族實際上就是一盤散沙。
身為族長的伯父嚴決本身是個老實巴交的農夫,因而也很難對族裡其他人進行有力的管束。
這也是身為族長的伯父也極度想要老爹嚴準科考成功做舉人進士的原因,因為只有這樣,嚴家宗族才不能持續衰敗下去。
而現在,作為族長的伯父最多就是可以利用一下自己的族權對一些弱勢的族人進行欺壓,並奪走其土地。
堂兄嚴志士曾經沒少這樣幹,害得嚴氏宗族更加離心離德,一些族裡比較弱勢的人更加逼不得已的要背井離鄉。
在此之前對土地也有股執念且也為了自家有更多的收成的伯父對此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但如今堂兄嚴志士突然被殺,讓他也感到了一絲不安,開始把一些土地歸還給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