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漢朝數百年的,好像馬拉松一樣的戰爭中,曾經不可一世,橫跨萬里,控弦四十萬的草原帝國,終於還是無可奈何地土崩瓦解了。
曾經的輝煌煙消雲散。草原的霸權轉移給了曾經他們看都不會看一眼的,遊牧民族中的邊角料,曾經的東胡後裔的鮮卑人。
而原本的匈奴帝國也慘遭分裂。最糟糕時,匈奴帝國的國土上出現了“五個”,自稱匈奴單于正統的廢柴。這些廢柴在互相攻伐,爭權奪利的同時,最經常做的,就是拼了命的諂媚漢帝國。
那個時代是漢宣帝執政,也就是那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劉病已。時值漢帝國的又一治世。
順便。
在那之後的漢朝皇帝是漢元帝來著。
嗯。
是的。
就是傳說中的“昭君出塞”的那個漢元帝。
與後世“有良心的歷史發明家”說的完全不同。漢元帝雖然在為政治舉措上非常幼稚無能。但因為前人留下的好底子,漢朝國力仍舊強盛,同時匈奴則衰弱的要命。這種情況下說什麼漢元帝被匈奴逼迫拋棄愛妃什麼的,腦子絕對是被胡桃夾子杵了
……
曾經因為匈奴人強盛,而投靠匈奴的外族部落理所當然,在最短時間內分裂出去。
而匈奴本部人員,則分裂成了南北兩部。
在分裂之後,北部匈奴最終遠道遷徙,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這之後出現在歐洲地區,帶給羅馬帝國災難與滅亡的,堪稱天災的匈人或許與遷徙的匈奴有一定聯絡……但因為中亞草原地區太過混亂,時間跨度較長,並且沒有文字歷史記錄,所以至今沒有確切的結論。
以帝國與匈奴之戰,時間跨度之長,波及範圍之廣,人口之多,出動軍隊之眾。不要說在現在,東亞範圍內,即使是在全世界,整個古典時代都是絕無僅有的。
漢帝國之強,理所當然世人皆知。而匈奴之強韌,善戰,瘋狂。於草原興起的無數霸主中同樣坐二望一。
與漢帝國與匈奴帝國之間數百年的宏達史詩戰爭相比,西方引以為傲的希臘波斯的二百年戰爭不足掛齒,至於後世發生在蠻族化的歐羅巴地區的一系列百年戰爭,八十年戰爭什麼的,更和小孩子過家家沒什麼區別。
……
北匈奴遠遁大漠草原,消失無蹤。再之後,便是南匈奴。
在被帝國打崩之後,南匈奴最終內附,成為漢帝國的附庸國之一,直至今日。
這群匈奴人在默默地舔舐傷口,積攢力量。而同時,漢帝國的實力在不斷衰落。雙方的力量對比在接近,不斷接近……非常,非常,非常危險的不斷接近。
這種情況下,既沒有被同化,仍舊保留著遊牧民族習俗的匈奴人……理所當然,心中產生了一些想法。
……
問題出現在今年的二月份……
在漢室帝國內部盜賊蜂起的情況下,朝廷裡不知道那個“天才”想到了一個天才一樣的想法。
也就是徵召南匈奴兵馬,以鎮壓中原農民起義。
當時的劉玄德剛剛任職河內,在得到訊息後連忙上書——開玩笑,這種情況下,帝國之所以還能鎮壓住南匈奴這種渣渣,就是靠著祖上積威,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這一會兒你去南匈奴,要調南匈奴騎兵鎮壓漢民起義?
先不說從國家,民族大義上說,你這種行為有多人渣——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引外人鎮壓自己人民起義駕輕就熟。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
清朝時候,滿清統治者與歐美帝國主義勾結,聯合鎮壓農民起義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不用說了。就說大家覺得強盛偉大的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也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借師助剿,引回鶻兵南下進攻叛軍。
至於說中原群雄爭霸時,引北方遊牧的事情就更多了。
眾所周知的兒皇帝石敬瑭,大家都聽說過就不說了。仍舊提一下唐朝……隋末軍閥混戰的時候,北方几個割據軍閥,包括李唐在內,哪個沒叫過突厥爹?
……
所以說,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面子是第二位的,真正重要的仍舊是他們的政權,他們的統治……至於說國家民族大義什麼的,那種東西又不能當飯吃。
——至於劉備覺得驚訝,憤怒。並且上書——他心裡自然以國家民族為己念。但是上書朝廷卻不能這麼說,而應該從實際的,功利的角度說——
這方面,劉備說得當然也不是沒道理——也就是說——南匈奴在內附之後,這麼多年沒有戰爭,部眾自然增加,實力恢復。倘若為敵,必定強勁。
朝廷不要認為這麼長的時間裡,南匈奴沒有對朝廷下手,是因為南匈奴的人乖巧懂事。
所謂蠻夷,畏威而不懷德。他們之所以沒動手,是因為之前與帝國數百年的戰爭,死傷以百萬計。對漢帝國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