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錦心母子之間純粹的愛,不光讓他們母子感到很幸福和開心,也感染到了周圍的人。
明朝和趙隨都不自覺把目光投放到了寧有光身上。
趙隨的眼底是新奇還有探究。
明朝的眼底則是喜悅還有感激。
他們是之前全程聽過兩姐弟在沙發上聊天的。
雖然寧有餘自覺在跟姐姐說悄悄話,但他的聲音並不小。
趙隨和明朝稍稍關注下,就把他們兩個之間的聊天聽個全。
明錦心對小兒子態度的轉變,到底是因為什麼,一目瞭然。
周堂是後來的,沒有聽見之前寧家姐弟的聊天對話,但這不妨礙他也被明錦心和寧小余之間這種純粹的愛給感動到。
寧弋臉上也是濃濃的笑意。
反手,給明錦心夾了一筷子菜。
明錦心笑著把老公夾的菜吃光光後,用一種想要學習的態度問寧有光:“有有能給我繼續說下為什麼會覺得滿足孩子的需求比一切都重要嗎?”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有個白人教授,一輩子研究自我。他曾經提出一個觀點,我是很認同的。他認為,一個人的自尊來源於兩個主要方面:一個是‘愛’,另一個是’成就’。孩子早期和父母生活,如果體驗到了很多的愛和理解,那麼孩子就會從父母的眼睛裡看到了一個可愛的有價值的自己,這種價值感只是關於‘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這樣的事實。之後,孩子會把這種認識慢慢的內化,形成對自己的積極認識。”
“反之呢?”明錦心。
“反之,父母對孩子的內心需求毫不在意,非得強勢的給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安排他們的一切,那麼,孩子體驗到的會是深深的缺陷感,會覺得自己天生是個次品,是不值得被愛的,當然也就看不到自己作為一個‘自然人’的價值了。試問,一個從心底就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人,怎麼會有源自內心的自信呢?”
寧有光的話,讓在場的人都進入了深思狀態。
周堂想了想,反問道:“我也發現,很多早年不被父母待見的人,長大之後似乎也挺自信的,起碼外表看起來是這樣的,這是因為什麼?”
寧有光答:“這就涉及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價值感了,這主要源自於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的認可。也就是說,即使幼時我們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但是我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以及由此取得的成績,我也體驗到了價值感。比如我學習成績好,比如我能賺很多錢,比如我社會地位高……一個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在自己的專長領域,自然是自信的。不過他的內心深處,或許依然有缺失感,那種愛的缺失和不滿,只是被他隱藏的很深,外人難以窺見。當然,是人都希望自己二者兼得,既被好好愛過,或愛著,也有屬於自己的能力和成就。這種狀態,是真正能使一個人達到飽滿融通的境界,達到接納自己接納世界的境界,也是最為真實的自信。”
趙隨也提出疑問,“現在不是好多父母都擔心會溺愛孩子嗎?完全的接納和理解的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不是溺愛孩子嗎?”
寧有光搖頭,“溺愛不是愛,溺愛是傷害。”
趙隨嘆氣,“那這個當中的尺度也太難把握了吧。”
寧有光笑,“所以生孩子是需要深思熟慮的事,教育孩子就更是了。不過,命運自有安排,凡事都需要用積極的,多角度的眼光看待。”
眾人聽了她的前半句,心裡都一緊,聽了後半句,心又放鬆了下來。
明錦心看著寧有光,似感慨,似感嘆道,“有有以後一定會是個一個非常好的媽媽。”
就在這時,原本在安靜吃菜的寧有餘,突然朝寧有光伸出大拇指,重重的點頭,“姐姐是全世界最好的姐姐,也肯定是全世界最好的媽媽。”
他的童言童語,把在場的大人都逗笑了。
寧有光笑著反問道,“小魚為什麼說姐姐是世界上最好的姐姐?”
寧有餘大大聲回答,“因為姐姐很照顧我,經常陪伴我啊。”
眾人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