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鐘三毫升一個小時也就是180毫升。
如果時間是24個小時的話,那失去的血量就高達4320毫升。
人體大概有6000~7000毫升的血液,也就是說如果全部選擇持續失血的話,那流出的血液就超過了60%以上的總血液量,這絕對是一個致死的數量。
因為人體出血一旦超過20%,神志就開始模糊。
超過25%就可能進入休克狀態,對外界的感知會出現錯亂。
到30%的時候,大腦就會開始缺氧,逐步喪失身體的控制力。
即便是這個失血狀態是緩慢的,可能會導致以上的這些狀態出現的時間延遲,但延遲並不能代表身體的不適反應不會來,而是代表來的時間比較慢而已。
所以,絕對不能一直選擇持續滴血,最安全的臨界值是30%的血液。
也就是2100毫升的血液,也就是最多可以選擇12次持續滴血。
那無需計算,剩下的12次就只能選擇是低溫了、
不然的話光是失血過多就會影響大腦的正常運作,一旦因為失血過多而導致昏迷,導致選擇環節變得隨機,那就會變得十分麻煩。
不過他很快就想到了,其實如果更加極限一點,可以選擇13~14次滴血,
但是這第13和第14次一定要安排,最後的兩個小時裡面。
即便是大腦出現休克,只要及時被救出去,那他還是有存活的可能的。
想清楚了這些,他連忙開口說
“我選擇持續滴血。”
換做是普通人,在這裡肯定會選擇降低溫度了,因為現在的溫度可足足有30度,就算降低5度,那室內的溫度也僅僅只有25度,這溫度就和平時開空調一樣舒服。
然後作為重點醫科大學出來的高材生,他很清楚地明白,流失掉180毫升的血液,對身體完全是沒問題,而且早一點流失,也有好處。
因為身體是有一定的造血機能的,按照正常的人體來說一個成年男性一天能製造大約200升的血液,所以只要他在第一次時間排掉這180毫升的血液,按照理論來說,在24小時後這180毫升的血液就會重新被製造出來。
所以說越早失血補充得就越快,這樣他可以承受的失血的次數就會變得更多可能就能達到15次。
他很清楚地明白失血和低溫的可怕,雖然在很多普通人的眼中會認為流血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但是在他看來,低溫其實要比失血更加恐怖
每次下降5度,只需要兩次降溫,室內的溫度就會降到20度。
再下降兩次,就會到達10度。
如果20度是人體舒適溫度,那麼15度後人體就會感覺冰冷,身體的溫度就會不斷地透過面板毛孔以及呼吸排到空氣中。
而且由於人體制造溫度的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特別是沒有外部補充,也就是沒有運動或者沒有補充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或者飲品,那麼人體的溫度是沒辦法快速地提升的。
而人體的失溫速度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快,一旦身體失溫造成的影響可能會比失去更加嚴重。
聽到廖宏博的選擇所有人都吃了一驚,然而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
原本大家以為只是鎖釦的位置就延伸出一條透明的導管,同時從金屬的地面上升起一個帶著刻度的透明量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