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運河戰爭只是讓鷹國人丟臉,明白世界已經不是他說的算而是鷹醬和毛熊的天下,那麼非洲殖民地的獨立,才是真正斷了鷹國崛起的根。
之前丟掉了印度次大陸和蘇尹士運河,雖然讓鷹國人難受,但因為有非洲眾多的殖民地,靠著這些殖民地遠遠不斷的向鷹國本土輸送血液。
鷹國民眾依然過的不錯,雖然在國力上與鷹醬和毛熊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把非洲殖民地發展起來,鷹國依然有著成為世界三巨頭之一的實力。
而不是像五十年代一樣,因為毛熊一封信鷹醬一個電話,就嚇得灰熘熘的撤軍。
但是想法有多好,現實就有多麼的無情,在五十年代末的民族解放思潮中,鷹國是第一個倒下的殖民帝國,其麾下的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
那是在五十年代末,首相艾登因為蘇尹士運河危機引咎辭職後,麥克米倫成為了他的接任者,這是鷹國曆史上最苦逼的首相。
在他上臺後有三件事需要處理,如果做好了,鷹國恢復榮光指日可待,即使恢復不了日不落帝國的的地位,也能成為世界三巨頭之一,那樣鷹國民眾即將失去的高傲也會保住,麥克米倫也能成為鷹國曆史上最偉大的首相之一。
而這三件事分別是,第一、改善因蘇尹士危機而和鷹醬以及毛熊緊張的關係。
第二、應對殖民地民族解放思潮,保住鷹國名下那龐大的殖民地。
第三,就是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
時代不同了,世界中心不再是歐洲而是轉向了北美和毛熊。鷹國不能再當歐洲攪屎棍,遊離歐洲大陸之外,對歐洲強國又拉又打,必須加入進去一起對抗毛熊和鷹醬才行。
這三件事,麥克米倫幹了但都沒有幹好,最多隻幹了半件。
首先是因為改善因蘇尹士危機而和鷹醬以及毛熊緊張的關係,這件事麥克米倫乾的還算可以,屬於幾個範疇。
因為毛熊和鷹醬爭霸是六十七年代世界的主流,對於鷹國這樣昔日的霸主主動服軟聯絡自己,毛熊和鷹醬都欣然接受。
麥克米倫在做首相期間,多次和美國大統領艾森豪威爾、肯尼迪會談,開闢了大西洋兩岸的首相和總統之間進行坦率的、非正式會談的渠道。
和毛熊方面。
麥克米倫主動去莫斯科拜訪了毛熊大統領,雖然和預料意義昂,毛熊沒有太給鷹國面子,但表達了誠意,不會在國際事務中太過為難鷹國。
同時在麥克米倫推動下,鷹國、毛熊和鷹醬三方還成功簽訂《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說明在麥克米倫當政期間,鷹國對世界的影響力是在恢復的。
但是在應對殖民地民族解放思潮方面,麥克米倫就做的一敗塗地了。
在他當政時期,不僅沒有穩定殖民地的局勢,反而發生了脫離風潮,在短短几年內就有迦納、馬拉西亞、幾內亞、坦尚尼亞等13個殖民地脫離鷹國的控制。
如果這都算不了什麼的話,關鍵是南非脫離英聯邦了。
因為南非是一個極受上天偏愛的地方,其礦產種類之多、數量之大,令世界各國為之羨慕和驚歎。
其中黃金和鑽石的儲量為世界之最,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礦和鑽石礦,因為這些黃金和鑽石,鷹國人和移民南非本地的白人大打出手,進行了“布林戰爭”。
廢了九牛二虎之力,鷹國才搞定南非,讓其成為其麾下一員,遠遠不斷的向本土提供黃金和鑽石。
除了大量的鑽石和黃金外,南非的釩、錳、銻、鈾、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儲量和產量,也都均居世界前列。
靠著豐富的資源,南非的經濟水平得到了迅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
南非以6%的人口,將南非的gdp總量,做到了佔非洲gdp總量的40%、同時佔力生產佔60%、鋼產量佔90%、電話網佔54%、鐵路運輸量佔50%、經濟年增長率一度高達8%。
還擁有了健全的公共設施、高水平的醫療體系、優質的教育和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這份業績不僅在非洲首屈一指,就是拿到歐洲也是十分耀眼。
但就是這樣一個遍地黃金的國度,脫離了鷹國控制可就要了鷹國人的老命。
當然,殖民地脫離風潮全都怪麥克米倫身上有些不合適,因為在麥克米倫辭職後的十幾年內,脫離風潮不僅沒有平息,反而越演越烈,相繼有辛巴威、卡達、阿聯酋等32個殖民地獨立。
要不是八十年年代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奮起一搏,拼老命打贏了馬島之戰,剎住來了這股風潮,估計連大洋上的那些島嶼都要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