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轉眼過去了十年,上元元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十二月蘇琳根據後世經驗上表建議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
二,給復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
五,省功費力役。
六,廣言路。
七,杜讒口。
八,王公以降(下)皆習《老子》。
九,父在為母服齊衰(喪服)三年(過去是一年)。
十,上元《年號)前勳官已給告身(委任狀)者,無追核。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
這些建議,李治都同意了,下詔頒佈施行。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
暗中命人所編《兆人本業》農書,頒行天下,影響很大。在武則天執政期間,為了迎合西方聖人,其宗教政策乃以佛教在道教之上。
接下來,李弘死,李顯叛亂,蘇琳毫不手軟的鎮壓,李治病重,治好他對蘇琳來說可謂是舉手之勞,可是她不到不治,還不允許別人治。
永淳二年,李治駕到奉天宮,武則天從封泰山以後,勸李治封禪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
李治苦於頭痛不可忍耐,侍醫秦鳴鶴道:“刺頭微微出血,可以治癒。”武則天在帷帳中說道:“此醫要斬首,想要在皇上頭上刺出血來嗎!”
李治說道:“我苦於頭痛,出血未必不好!”侍醫就用針刺百會,李治道:“我的眼睛看見了。”
不久,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
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同年十二月,李治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決定。
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光宅元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宰相裴炎力諫,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武則天得知後大怒,因為她清楚韋后是什麼人,於是以此為藉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
走到了這一步,蘇琳的心裡忽然有些空虛,現在的一切,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麼?
好像不知不覺,自己就走了武則天的路,可是自己不是她啊!
難道真的是天意?
不,我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