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曾經幾次翻越梅嶺,他深感道路艱難,翻山越嶺,十分不便。因此張九齡上書唐玄宗,最終促成了鑿開梅嶺,修建了一條寬闊的官道。
時人形容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
試想一下,在唐朝的時候,有一條可以並行五駕馬車的官道,該是何等壯觀?
四面八方,大庾嶺南北的商人,都走這條路。
瞬間就商賈繁榮,貨物往來不絕。
如果僅僅是一條商道也就罷了,等人們匯聚過來的時候,突然發現在梅嶺的南方,就是北江航道,沿著水域向下,就能到達廣州。
而梅嶺以北,竟然是贛江流域。
從贛江出發,經過鄱陽湖,進入長江,隨後走運河,直達京城重地。
也就是說,這條商路,貫穿南北,溝通了海運,河運,漕運……距離之遠,輻射之廣,簡直難以形容。
而且鄱陽湖流域,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長江上下游的物資,也會匯聚過來,然後一起轉運北方。
一條商路,造就了江西經濟的騰飛。
只不過這條路在唐朝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就因為安史之亂,天下分崩離析,戰火連綿,一直到了五代十國,人們朝不保夕,商業被壓制到了最低點。
直到北宋立國,總算迎來了難得的太平歲月,商人往來,貨物匯聚。
江西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兩宋年間,雖然江浙和巴蜀都是頂繁華的區域,但是江西異軍突起,卻是進步最快的。
商賈雲集,財富匯聚,有了物質基礎,江西各地,書院遍佈,人才輩出。
這一點只要稍微查查史料就知道了,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黃庭堅、朱熹、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這些光輝燦爛,金光閃閃的名字,悉數出自江西。
而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了元朝,就在紅巾起義的前幾年,全國人口統計,江西的人口數量近一千四百萬,達到了一個驚人駭目的地步!
要知道整個元朝也沒有一億人啊!
經濟繁榮,人口眾多,帶來了文化昌盛,學說層出不窮。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理學大行其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並非文脈氣運,造就了讀書人,而是紮紮實實的財富……是糧食生產,是商貿往來……他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的時候,想來也是要吃米糧的,你們說是不是?”
眾人齊齊一怔, 敏銳如高啟似乎已經明白了張希孟要說什麼!
不管是孔孟的仁政王道,還是天人感應,或者朱熹的天理人慾……其實這都脫不開道德決定論的範疇。
只要你是個好人,行王道,施仁政,修身齊家,保證能治國平天下……這在後世人看來,似乎是笑話一般的說法,卻是長久以來,統治文人思維的真理。
但是張希孟卻說,你們講反了,是因為物質財富,是商貿交流,造就了文化繁榮。
果然是來砸場子的,這下子有好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