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處,查抄豪族田產,清點荒地,授予普通百姓。每丁三畝口糧田,不用繳納田賦,歸每家所有,不許買賣。凡是家中有人從軍,每多一人,多分三畝口糧田。立下戰功,另有賞賜。若是從軍人數多,缺少青壯,可以申請,派遣勞力,幫著耕種收割!”
老朱鏗鏘有力的聲音,傳到了每一個人的耳朵裡,短暫的沉默之後,爆發出驚天動地的歡呼!
“上位英明!上位想得太周到了!”
大傢伙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只剩下高興了。
果然不給足了好處,是沒人願意賣命的。
其實現在就看得出來,張希孟最初設計口糧田,是為了保證基本民生,甚至是維持均田大局,防止土地兼併。
但是老朱公佈的口糧田,已經變成了先歸附的福利。
想逐鹿天下,就不可能沒有穩固的基本盤。
在老朱治下,先給你一份不用繳納田賦的口糧田,有人從軍,還給你加倍,就問你動心不?
至於土地的問題,反正可以從大戶收繳,荒地也不少,實在不行,還能往外打,搶奪新地盤。
總而言之,這一次分配,是肯定夠用的。
等人丁滋長,需要重新分配的時候,估計已經是十年,二十年之後了……如果順利打下天下,就再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果敗了,人都死了,也就不是老朱要操心的了。
不過老朱還是留了個後門。
“口糧田之外,剩下的田畝按照人口,平均分給各家,稱為流轉田……這部分土地,需要繳納田賦,而且收成越高,田賦越高。每隔十年,要根據人口數量,重新分配一次。”
“再有,在口糧田和流轉田之外,還有桑麻田,就是給各家各戶,種植桑樹,果樹,生產絲麻,織布製衣。在咱的治下,要吃得飽,穿得暖!”
很顯然,這個桑麻田,就是北魏隋唐的永業田。
黃河氾濫,災荒不斷,流民遍地,可不只是餓死無數人那麼簡單。
張希孟早就經歷過了,野地裡的蒿草樹皮,都被流民吃光了。
眼下的黃河下游,不光是人活不下去,生態系統也徹底崩潰了……雖然元末還沒有生態環保的概念,但是作為治河高手的賈魯,也指出了這一點。
必須鼓勵種樹。
桑樹也好,果樹也好,要讓大地儘快綠起來。降低洪水的程度,還能給百姓提供一些燒材。
女人也可以織布紡紗,換取銀錢,貼補家用。
男耕女織,這是農業時代的天然分工。
“具體的丈量方式、田賦稅率,還有對有功將士的賞賜標準,咱會很快公佈……總而言之,大傢伙只要放心打仗,咱姓朱的不會虧待大傢伙!”
老朱的宣告,簡單利落,沒有任何虛幻的大餅。
講話結束,就有人去落實。
打勝仗,搶地盤,殺豪強,分土地……這一套簡單粗暴的理論,直接塞進了大傢伙的腦袋裡,根深蒂固,牢不可摧。
同時被植入將士心中的還有朱元璋三個字!
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什麼郭大帥的乾女婿朱公子,有的只是主公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