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鴻站在觀眾席上,肖玲等人也都看見了來自於系統的提醒,也將目光轉向了趙鴻,眼中滿是期盼。
他們都想要知道趙鴻會選擇什麼樣的書名,或者說會嘗試什麼樣的書名。
而趙鴻心中其實早就有了決定。
首先從書籍的型別來選擇。史書、兵書、神話小說、醫書等等都在考慮範圍之內。
山海經、封神演義之類書可能加成會高一些,但可能僅僅是加成。
現在夏國最關鍵的是領主們對歷史人物沒有太多概念,無法形成那種敬仰的信念。
只靠他們的想象,根本無法召喚到優秀的人才。
哪怕他選擇兵書,讓那些領主享受高額加成,沒有人才也都是白搭。
所以型別是鎖定在了史書上面。
他先是嘗試性的開口道:“我選擇永樂大典!”
【您所選擇的書籍過於廣泛,超過規定範圍的一本古書,請繼續細化】
趙鴻看見這個提示的時候心中有些遺憾。
原本他想要選擇明朝的永樂大典或者清朝的四庫全書,可系統的提醒顯然是認為永樂大典記載的東西實在過多,不能符合“一本”古書這個標準。
既然永樂大典不符合,那四庫全書多半是一樣了。
畢竟永樂大典光是目錄就有六十卷,整本書籍更是有兩萬多卷,將近四億個字。
只可惜他前世的世界,因為戰火等原因只有八百多卷流傳於世,其餘都已經失傳。
這個世界那更是一卷都沒有。
嘆了一口氣,這兩本看來是行不通了。
那麼現在應該要選的就是二十四史當中的某一本。
要挑選肯定是要挑選一些比較強勢的朝代史書,春秋戰國、秦、漢、唐、明都在他的考慮範圍內。
宋朝雖然也不算弱,但是長期的文官壓制武將讓宋朝的將星沒有可以發揮的舞臺,不是合適的選擇。
至於兩晉還有五代十國之類的他一開始就沒考慮。
但很快他就把明史給剔除出去了,原因和他不考慮元是一樣的。
史書基本上都是後一個朝代去編寫記載前一個朝代,是一種傳承的體現。
當初朱重八下令修繕元史這本書的時候為了趕緊向天下宣佈元朝已滅,在元史的編寫上面並沒有用心。
很多事情都沒有考證或者記載就匆匆成書,故而記載的人物並不算多。
而明史則是因為清朝的改編實在太多。
明史當中有大量事情記載和明朝自己編著的明實錄不符合。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誰記載的是真的,但大部分人還是認為那是明史刻意加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