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貴族圈最近有一條好玩的八卦訊息,皇帝賜婚琅琊郡公與長孫府,這條訊息本來沒什麼,但是主人公很有意思。
琅琊郡公原是與順國公府有所婚配,長孫府那位小娘子原是與並國公二郎有婚約。
貴族圈的貴胄子弟都知道李二郎與長孫府那位小娘子青梅竹馬情投意合,而且與長孫無極也是相談甚歡。
而琅琊郡公同樣與他“前”大舅哥尉遲敬是至交好友。
皇帝這賜婚旨意一下,一下子就毀掉了兩樁姻緣。
不少貴胄子弟很期待琅琊郡公與李二郎見面是何模樣。
宏業二年十月,姜承梟在太廟行及冠禮。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這項工作本來由趙王負責,但是皇帝親自給姜承梟加冠。
皇帝是一國之君,由他來加這代表“參政”的第一冠,合理合法。
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這次趙王當仁不讓給姜承梟加上這頂冠。
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這一項,是由宗室族長,觀王姜雄加持。
這三冠加持者,無一不是皇室貴胄,足以表明皇帝對姜承梟的重視。
三次加冠完成後,負責主持加冠禮的大理寺卿鄭善願正式開始誦讀祝詞。鄭善願是聞名天下的鄭氏族長,大理寺卿,姜承梟外祖父,由他來負責祝詞再合適不過。
姜承梟已經束髮,頭戴銀冠,跪在太廟之前,身穿玄蟒袍服。他的身前,鄭善願正在口齒清晰的誦讀加冠祝詞。兩邊分別是姜承梟的父親趙王,禮賓皇帝,觀王姜雄,蕩寇縣公長孫晟。
鄭善願讀完祝詞,走到一邊,目光復雜的看著那個跪著的少年。本來他想著用趙仁成的案子加上漢王謀反,提醒皇帝不能讓趙王與順國公結親,然後自己在讓趙王妃鄭氏出面,嫁出鄭氏女子,再與趙王府聯姻。
但是沒想到皇帝居然金口玉言,賜婚姜承梟,這讓他有種天旋地轉的感覺。
而且,此次皇帝破壞了兩家的婚約,絕不是心血來潮這麼簡單。一來是為了杜絕長孫晟倒向關中貴族,二來是為了防止趙王變成第二個“漢王”。
鄭善願心中默默嘆息,他不應該小看皇帝的。
祝詞誦讀完畢,趙王與長孫晟走到姜承梟面前,二人同時出手將姜承梟扶起來。
長孫晟面色較為複雜,他心中理想的佳婿應該是並國公二郎,那孩子聰慧異常,他很喜歡,而且自家女兒也與他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但是事已至此,他也回天乏術。
長孫晟接過內侍盛盤中的短劍,彎下腰,將短劍系在姜承梟腰間。
他一手扶著姜承梟肩膀,看著這個面容俊朗的“成人”,和藹道:“既已及冠,賜汝利劍,外拓疆土,內懲國賊,朗朗忠心,護佑晉家。”
這個晉家,就是皇室姜家的意思。大晉的禮儀沒有繼承東西二魏這兩個短命王朝,而是為了正統,全部繼承了漢室。
本來“系劍”應該是由趙王完成,但是他現在即將成為姜承梟岳丈,所以趙王為了兩家親近,特地將他請來。
長孫晟也明白皇帝賜婚的意思,是故他也沒有拒絕。
趙王一隻手搭在姜承梟肩膀上,感慨良多,他曾經以為這個病殃殃的兒子恐怕撐不到成年,沒想到他撐住了,還越來越健康。
“為父曾給汝取名,梟。此乃為父之過,為父忘不掉你生母之死,遷怒於你。現在,為父給你取字青雀,希望你以後以字立世。”
說完,他從內侍盛盤中取出《論語》竹簡,將其舉過頭頂。而姜承梟,亦雙手舉起,接過《論語》。
“既已加冠,賜汝文法,上孝君父,下率黎民,煌煌天日,不可倦怠。”
姜承梟手捧竹簡,緩緩跪下,朗聲道:“兒,必將謹記,為君為國,無有二心!”
宗室族長,觀王姜雄沉聲喝道:“禮成!賀吾晉室,驕子青雀!”
“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