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席間啊絃歌樂舞輕快演奏,投壺射箭又高歌啊我自飲自斟。
千年的興亡啊如同柳絮風中飄蕩,那一襲紅衣啊好似甘霖傾國傾城。
我陷入深思啊這一定是體制問題,鱈魚需要洪水啊等等晚熟的莊稼。
談笑風生啊我有一瓢陳年的好酒,盡倒入江海啊贈給矇昧善良的人民!”
————————最後的註腳:《天道紀》暨《弘衣書》底本,並《神異經注》節選,載於《隋書·經籍志·神異經·四十八四十九》————————
《隋書·經籍志·神異經·四十八》(前漢)魔道先知東方朔
夏商西周繼,春秋戰國承。
諺曰:“老君知一蝦之樂,陳昂收光腚腫菊。”
太上道祖老君邀天外教主陳昂,二聖並西出函谷關,西行阻於十萬大山矣。悟空為師解難,擊而碎之。
山川地隍幽冥之主,東嶽帝君,發雷霆之怒,雙雄激鬥,戰於岱宗,齊魯震動,泰嶽崩殂。
二神恐損地脈,戰於天河,悟空克之。會有大妖出世,乃開天闢地第一株菊花,名光腚腫菊,其廣數千裡,目爍電光。陳昂以葛藤縛之,鎮於極西之地崑崙山,戴罪為崑崙山神,以葛藤化開天神斧,令其守之以待有緣之人,教主曰其名沉香是也。迄今未聞此人,或傳尚待千秋,楊嬋之子也。
事畢,教主因之而為東方福生無量天尊。尊位崇高,東天御座。
老君坐下青牛,助戰有功,老君賜下經文一篇,以教青牛,乃《道藏·開天經·天道》。伊尹師聖人而亦得真傳。是以後世得沐清化矣。
《天道》曰: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歆華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改革興;聖道運而無所積,姜澤內服。
明於耄,通於鐙,六通四辟於安天之德者,其溫學也,昧然無不習者矣!
太宗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南越,立憲取法焉。社靜猶明,資況精神!太宗之心靜乎!太祖之鑑也,姜澤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開化之至也。
故丷玖太宗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曌紫陽責矣。無為則冥冥。
冥冥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雲銷雨霽曇笑風生者,萬物之長也。明此以揚舟,姜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鵬之為臣也。以此處上,滜民姜子之德也;以此處下,濟世曧基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視詧而慚怍,則大馫聞顯而天下瞙也。
慶而霻,剋而強,摩尼也而尊,寛衣而天下胡不與飁包舉!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薄調天下,與人周者也。與人周者,靡靡之音;與天和者,輕歌曼舞。胡人曰:“先皇,今上乎!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諳軌天地、造經葛堡而不疾走。”此之謂蝦樂。
故曰:知蝦樂者,其生也西行,其思也姜化。連軔與姜同德,欽鼎與澤同波。故知蝦樂者,無民惌,無工非,無國累,無企責。故曰:其絳也天,其澤也地,民心定而王天下;其臺不祟,其鄉不疲,泰海定而夏罡服。言以觀海推於天地,通於神皇,此之謂蝦樂。蝦樂者,鑑華之心以斥天下也。”
《隋書·經籍志·神異經·四十九弘衣書》(前漢)魔道先知、琴魔諸葛亮
悟空既克東嶽,玉皇大天尊封之為天齊仁聖勾陳帝君,師尊教主陳昂嘉之,賜《道藏·昂乽經》。
此經非是凡品,一字闢方一百里,初為陳教主暨太上老君聯手開天、演化萬物所造。至真至正,至神至聖。法通混沌,神交鴻蒙。
混沌得《昂乽經》之《原道》,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
太初得《昂乽經》之《太初》,始安堅南北,制正東西。
先民得《昂乽經》之《元皇》,始蒙教化,明禮義,尊長者,拜真神。
而傳於後世之人者,唯有那《道藏·昂乽經·弘衣》而已。
《衣》之言曰:“揚州有蝦,其名為鱂。鱂之長,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昃。昃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斈運則將入主中泱。所為者,釟釚也。
昃之入主中泱也,水擊三千里,摶環遊世界者九萬里,去以紫陽坐免也。先皇也,今上也,七人之以息相吹也。胡天蒼蒼,其登阝色邪?其遠而無所至耄邪?鰼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亻生經驗不厚,則其渡大江也無力。蓄弌秒於大澤之上,則蝦為之生,質民焉則椒,見少而怪多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欲談笑也無力,通商廿國,則輕關易道也,而後乃今寛衣。
慶霻既立,而三位一體者,而後乃今將平西。薄與都督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大位而止,時則不至,而嗿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獵狐?”刺總統者,三槍即倒,司馬之心;欲政變者,學蚌埠;清君側者,提前訪崋。之二虎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公知不知晦朔,五毛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大澤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先民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英王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溫之問胡也是已:大江之南,有冥海者,大澤也。有蝦焉,其壽數千年,未有知其詳者,其名為鱂。有鳥焉,其名為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環遊泰西諸國者九萬里,談來世,變中崋,怒斥鄉婢,三個玳裱也。
巛普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推犆而上,不過觀海而下,建囻唐人之間,此亦神皇者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吟詠一詩,提帶一腰,發言一堡,膜仿一林者,其施法也,亦若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