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橫行的時代,大家都在講氣節,講中庸,講含蓄,講仁義……
在這些個美好且高尚的品質裡,雖各有側重,但都是身為儒學傳人所追求的東西。而這些關乎做人品質的東西,也非常符合教化之道,放眼四海皆准,且千古不變!
林朝在穿越之前,從來不明白隱喻這東西有什麼好玩的。但穿越之後,他卻逐漸愛上了這東西。
自漢武以來,儒學成為官學之後,儒家經典也就成了天下士子的教科書。而一代大儒的評判標準,是在你把儒學經典讀通的基礎上,還掌握了哪些知識。
所以,能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者,往往會引得旁人的敬仰,上位者的青睞,圍觀群眾的高山仰止。
自三皇五帝以來,華夏子民對知識的渴求從未斷絕,且如此強烈。
隱喻者,正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正所謂君子絕交,不出惡言。
凡事不能太過,縱然一個人蠢如豬狗一般,也不能直斥,得給人留點面子,也給自己留點後路。若直接點明別人的不妥,別人難堪之下,說不準會直接物理問候你全家祖宗十八代。
這便是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儒家好為人師,卻愛惜羽毛。凡事看破不說破,隱晦點幾句,你若能聽懂,自然該納頭便拜。若聽不懂,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無論如何,這個鍋我儒士是不背的。
隱喻最初的玩法就是如此,既勸諫了別人,也能不使自己處於危險中,還能篩選出蠢貨。
畢竟你連隱喻都聽不懂,還敢說自己不是蠢貨?
所謂計程車子讀書人,都得有自己的格調。
說白了,隱喻的作用,最初就是為了……裝比!
可,一切美好的品質,若是跟政治,跟利益勾連上了,就會變得面目全非。
漸漸的,大家都喜歡隱喻這種玩法後,便開拓出了新花樣。有些不能直接說,或者不能直接表達的意圖,往往會透過隱喻的方式來宣之於口。
自此之後,說是隱喻,實則是威脅。
而自從林朝喜歡上了隱喻後,更是將其版本升級,不僅用來威脅別人,還成為了精神攻擊的武器!
眼見林朝這時候要給自己講故事,張燕本能感覺一陣不妙,卻不敢拒絕,只能洗耳恭聽。
只聽林朝笑著開口道:“張將軍,某年少時在故里曾遇一痴人,當時正值邊患不斷,其人駕車前往幽州從軍報國,恰巧從某門前經過,便前來問路。”
聽到這裡,張燕一臉懵逼,不明白林朝說得到底是什麼意思。
林朝繼續說道:“其人慾往幽州而去,卻駕車南行,某大惑不解,便好心告訴他,幽州在北方。
但其人卻說,自己的車快,能走到幽州。某又告訴他,幽州在北方,你的車越快,距離北方就越遠。但其人答道,自己的車伕駕車技術精湛,總能走到幽州。某再勸,其人只是不從,繼續向南而走。”
“這……”
聽完林朝的這個小故事,張燕詫異道:“林侯,世上怎會有如此蠢人!”
林朝笑了,衝張燕一挑眉,說道:“可不是嘛,世上總有些自作聰明之人,連腳下的路都看不清,便妄圖快馬加鞭前行。”
聞言,張燕沉默了。
到了這時候,他哪還能不明白,故事中的蠢人正是暗喻自己。
林子初這狗東西,是在嘲諷自己看不清天下大勢,卻只想著率軍返還。
見張燕不語,林朝繼續說道:“張將軍,你可知故事中那人,最後結果如何?”
“請林侯賜教。”張燕抱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