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及諸葛亮的才能,那絕對是數千年華夏曆史以來,最頂尖的幾人之一。拿他跟當世人對比,這純屬是欺負人家老實人。
這種人物,必須得歷史縱向對比。
前有管仲、蕭何,後有王猛、謝安。
也只有這幾位,才能拿出來跟諸葛亮比較一番。
至於中古以後的那些丞相,權力跟今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無法比較。
華夏曆史的程序,向來是君王集權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丞相這一個體的權力越來越小,但相權這一群體的勢力卻越來越大。
直到最後的滿清,皇帝乾綱獨斷,所有的臣子都成為了家奴。就連類比丞相的軍機處大臣,也要跪受筆錄,著實可笑!
單看明朝的內閣制度,首輔的權力雖然比不了漢朝的丞相,但內閣所有輔臣加在一塊,手中的權力絕對比漢朝丞相要大。
當然,這是常規情況,諸如霍光、曹操、諸葛亮這些特殊時期的丞相不能算在內。
丞相這一官職的來源,最早要起於殷商,當時稱之為太宰。
宰為主宰之意,這個詞已經說明了一切。
之後到了春秋戰國,這是一個大爭之世,各國國君有感自身能力不足,遂招賢納士,幫助自己治理國家,圖雄爭霸。
而這些被招來的賢才,便稱之為宰相,相國。
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你國君找我來,是要我相助你這個國家的,而非某個團體或某個人。
再者,春秋戰國前期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君主私人不能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昔年秦國勢大,秦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會盟,但趙國君臣擔心秦國會趁機扣下趙惠文王,但不去又怕會引來秦國的攻擊。
於是,時任趙國上卿的藺相如與將軍廉頗制定了一系列計策來挽回局面,其中一條就是:若秦國扣下了趙王,藺相如便行廢立之舉,改立新君,防止秦國要挾趙惠文王提一些無禮的要求。
結果趙惠文王一看,居然沒生氣,甚至還點了贊,欣然表示同意。
嗯……明堡宗罵罵咧咧的退出了直播間!
想要我幫你,那就得給我足夠的權利,不僅僅是在君主的信任上,還得在法理上,不然難免為人詬病。
所以一部數百年的春秋戰國史,宰相對於整個國家的定位,就是合法的掌舵人!
再說了,你君主想讓我幫你,也得看我願不願意。
所以,才有了拜相這個說法。
君主拜臣子,這一拜,不是拜見,而是拜託與託付。
大佬,您幫幫忙,看看我家裡這攤子事怎麼處理?
於是乎,宰相一邊罵罵咧咧的抱怨君主打擾了自己的清閒,一邊收拾行囊出山,輔佐君主治國理政。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當然,這是最初的玩法。
至於後來宰相成了固定職務,自然就多了許多不講武德的君主和宰相,他們爭來爭去,弄得國家烏煙瘴氣,也是在情理之中。
畢竟,權力使人眼饞。
對此,林朝打算來個撥亂反正。
雖然沒有更好的解法,但儘可能延長這種脆弱切美好的平衡,還是可以試一試的。
而落點,就在小亮仔身上。
將來劉備統一天下後,丞相必然是林朝,這是無可爭議的。
谷鯬
至於下一任人選,也只能是諸葛亮,畢竟荀彧和林朝是同時代的人,年齡層面不允許他接林朝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