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張居正是支援俺答封貢的。
一則認為韃靼部連年征戰,已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二則認為明廷亦需要修生養息,恢復國力。
草原上,人不耕織,地無他產,生產資料的單一性,決定了其依賴中原的物資。
如果不贊成俺答封貢,那麼戰爭就必須要延長下去,因為中原的物資是草原的必需品,韃靼諸部哪怕再困難,也不得不打。
從這個思路中,張居正並沒有對韃靼抱有和平的期望,內心並沒有超脫時代。
仍然把韃靼當做大明最需要警惕的物件,哪怕韃靼的俺答汗多次表示了誠意。
兩百年來,從上到下的這份共識,讓大明把大部分的力量都投入到了九邊。
相當於法國修建的馬奇若防線。
萬曆朝每年合計上千萬的物資投入到這條防線中,不光白費了力氣,還把大明拖入了深淵。
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戚繼光和李成梁,同樣靠攏了張居正,歷史上卻落到了兩個結局。
戚繼光晚年淒涼,李成梁卻穩坐如山。
因為大明仍然還認為九邊最重要,清算了張居正後,不能讓張居正的餘孽勢力呆在薊鎮。
而遼東的話,在大明朝廷眼光中,並不重要,屬於蠻荒角落,只要不出事即可。
所以李成梁才輕易的躲過了清算。
這是時代的侷限性,並不是人力可以扭轉的局勢,而朱翊鈞卻不同,知道大明的重心應該要更改了。
不是因為努爾哈赤,而是因為女真部落繁衍幾百年來,實力已經恢復了。
窮山惡水出精兵。
韃靼諸部也窮,但是被大明拖垮了,同樣,大明也被拖垮了。
李成梁雖然也打擊女真部,但是同樣受到時代的限制,打擊女真部的同時,也在支援女真部,以聯合打擊東遷的韃靼部。
到了晚年,李成梁才愕然發覺,關外女真諸部的實力,竟然已經發展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
為什麼他支援努爾哈赤呢,因為努爾哈赤還聽他的話,如果換了努爾哈赤,女真部不會聽他的。
而他的遼東鐵騎,已經無法做到消滅女真部。
朱翊鈞最近翻閱了關於遼東的奏報,從他登基以來,遼東連年不是打韃靼,就是被韃靼打。
而關於女真的奏報,這些年來,只萬曆二年才有。
也就是說,這好些年了,李成梁只打過女真部落一次而已。
韃靼要打,女真部也不能放任。
這也是為何朱翊鈞要選梁夢龍為薊遼總督,還派了兩千京營去協助他。
還是難受。
大明上下目前都認為韃靼乃是心頭之患,他也沒有太多的辦法,只能透過時間來轉變態勢。
兵部又上奏,請求修大同邊牆,預算二十六萬二千六百六十八兩四錢二分。
甘肅五道也上奏,請派一萬一千一百四十餘兩修邊。
戶部上奏,各邊地買糧草銀,需派發宣府客兵七萬兩,主兵一萬兩。大同主兵兩萬兩,客兵八萬兩。山西主兵兩萬兩……。
客兵沒有地方收入,全部有朝廷供應,而主兵有軍田,本來應該夠的,如今還需要朝廷增派。
雖然看上去不多,實質上還有攤派,以及各自軍田所出,戶部所奏之事,地方需要的耗費不下百萬兩。
這還只是部分,士兵的糧餉還沒算,武器軍備也還沒算。
全是常例,朱翊鈞沒有理由不發,難道他告訴眾人,不需要繼續建設九邊防備韃靼,韃靼不會入侵大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