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王朝末期,諸弊日生,卻沒有辦法解決呢?興盛的時候,敗亡的時候,不都是讀同樣的書,同樣政治體系下的人嗎。
富有百般富態,而窮的原因大致相同。
朱翊鈞拖欠勳貴們的稅糧銀子,一年拖一年,今年鬧的兇了,終於還是給了一點點。
爵位大手一揮,照舊全給了。
總算安撫下勳貴們的事。
幾地事未平,廣西懷遠縣亂民佔據了縣城,驅逐了官吏。
此事憂南京急報到京城。
沒有殺官,可見鬧事者的決心並不堅定,張居正要求地方好生安撫,以撫為上策。
殷正茂也認可北京的決定。
貴州雲南之事還未平,廣西不能再生事,南方如今也無兵去平亂了。
懷遠縣馬希武等不來平亂的朝廷大軍,自己又有失土之罪,硬著頭破去和亂民們談判。
亂民們佔據懷遠縣,見縣令竟然去而復返,竟然來求和,眾人氣勢更甚。
竟然要就劃地而治。
馬希武知道朝廷不可能同意,自己職責在身,建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在懷遠縣一側築新城分給亂民。
此方案被亂民們接受。
南京態度堅定,絕不認可。
但是卻沒有後文,見此,馬希武明白了。
建新城的物資不算,只徵徭役一項,就讓地方苦不堪言,民怨日升。馬希武一邊安撫亂民,一邊和役民們說好話,承諾向朝廷請求免地方稅賦。
匠戶們內心更怨,真是幹活補貼家裡的時候,又被徵派了匠役,家裡人連鍋都揭不開。
一邊自己人都吃不飽飯,還要為亂民們修房子。
一邊亂民們趾高氣昂,要求越來越多,仗著兵鋒之利來欺負匠戶和役民。
矛盾越積越深,雙方經常打架,亂民們不願意遷就,復起事。
馬希武帶著典史等一眾吏員和差役來勸。
亂民們把其皆殺之。
復佔懷遠縣,糜爛地方。
此時,貴州大勝。
巡撫都御史羅瑤調派各地士兵萬餘人,又親自請動當地苗民近千人,以守備劉天慶督率。
尋得麻向,太華二司大部,一舉破之。
劉天慶大開殺戒,命各部血洗各寨,牲畜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