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說的有道理。
大軍雲集,單八衛軍制不同,號令運轉中,各處銜接極容易出現問題,讓人誤會。
但是朱翊鈞有自己的想法,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英國公看到的是不利的一面,而他看重的則是有利的一面。
單八衛軍制的不同,所有將士都會想到,這是皇上親自為他們改的。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皇上看重他們。
不過朱翊鈞沒打算和英國公解釋,因為就算跟英國公解釋,英國公也不會出面幫他頂壓力。
英國公說服不了皇上,也沒打算硬抗到底,當做完成了差事般,鬆了口氣回了國公府。
英國公回去搖搖頭,其餘等待的勳貴見狀,大多也無所謂的態度,早已習慣。
土木堡之變,勳貴新老接替勢力被一網打盡,兵部強勢崛起,因為離開了勳貴,艱難形勢下,文臣調派士兵一樣能打勝仗。
衛所選拔,調派,操練及一應後勤都歸了兵部,五軍都督府就成了個空殼。
那個不願提起的人,復辟後除了于謙,想要收攏兵部權利,最後也失敗了。
至此,大明在重文抑武的道路上走的愈發的堅定。
成華,弘治年間,五軍都督府唯二中的軍籍管理被兵部剝奪,嘉靖年間,最後的屯田權利也沒了。
成了個可有可無的衙門,左右都督成了武將的榮譽職銜。
凡遇戰事征戰,武將都由掛兵部職銜的巡撫和總督節制。
這麼多年下來,歷朝皇帝或多或少有重新提起勳貴地位的想法,最後都沒有成功。
原因很多,但是勳貴自身也要付主要責任。
無法用,即可言足。
這些人錦衣玉食,哪裡還能吃做事的苦。
一個月了。
來自勳貴的反抗連個浪花都沒有,朱翊鈞至此,徹底放棄了提拔勳貴的想法。
一個馬芳就讓他們無招應對,或者說懶得動。
革新之局,各部奮起,不願奮起的就會被淘汰。
就像武將的反抗,例如李成梁,奪了他兩千遼東鐵騎,遼東就有了軍情。
就像兵部的反抗,來的隱晦而又尖銳。
內廷兵仗局太監狀告兵部。
“兵部準留存軍匠二千九百四十七人,今唯一百九十一人實役,恐無法完成今年的定額。
八衛軍器缺乏,兵部推諉,乞皇爺命之如數徵役。”
太監跪在地上,不敢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