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勳貴及百官文武出行,各路儀仗,祭奠太廟,此是國家大事,不敢輕慢。
國子監不允許諸生戴孝,否則開革。
祭祀大典回來後,朝事仍然不平,等朱翊鈞仗責幾位官員後,雖然明面上沒有反對,但是私議不止。
此讀書人非彼讀書人,朱翊鈞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能理解大明讀書人的傲慢。
大批的官員掛冠自去,有的說自己生病,身體不好,有的說家人有故。
官員可以離開朝堂,回到原籍,讀書養望,教育後輩。
而朝堂卻無法離開百官。
隨著南京一封接一封的奏疏,向朝廷索要各類物資供應,都需要下發地方督促辦理。
京城大街小巷,各處突然出現大量的傳單。
“這上面寫的是啥?”
好些人圍攏,紛紛好奇,其中一人在衙門做小吏,認得一百來個字,今日班休在家,見鄰居們都望向自己。
感到些許為難,一些字他也不認識。
又不好意思說自己認不全,只能勉強解釋,說這是攻奸朝廷,說朝廷有大逆不道之人。
“既然大逆不道,還不趕快抓起來?”
“都是妄言。”
那人解釋,說朝廷因為施行考成法,督促官員按期辦事,很多人反對,所以造謠。
“督促老爺們辦事,這是好事呀。”
此時,一個穿著青衣長袖的文人,腰間配玉,上前接過傳單,掃視了一眼傳單的內容。
蔑視的看了眼那人,嘲笑道,“汝言狗屁不通。”
那人也不敢辯。
有功名的讀書人最是惹不得,身後恩師座師同科同鄉,連老爺們都不敢慢待。
“爾等有行商為生者,衙門會徵收門攤稅,如有颳風下雨,是否沒有生意?”
眾人點點頭。
“沒有生意是否應該少收,甚至不收門攤稅?”
眾人又點點頭,讀書人果然明事理,道理講得通透。
“現在朝廷用奸人的考成法,不管爾等原由,只要求官員必須收足爾等的門攤稅,爾等還說好嗎?”
“那肯定不行。
這個讀書人講得比鄰居說的清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