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沒有去慈寧宮,而是先回了乾清宮的暖閣。
內書堂新來的七個太監,讀書好幾年,隨後在內廷司部觀摩學習兩年,只憑朱翊鈞一句話,就準確摸到皇帝心思,從同伴中脫穎而出。
要知識有知識,要見識有見識,要能力又能力。
十七八歲,雖然是太監,照樣精力旺盛,正是想要表現的年齡,最好的牛馬了!
這七人,被朱翊鈞安置在乾清宮的暖閣辦差,放在自己眼皮底下,整理內廷各項開支和支出。
因為事情繁瑣複雜,朱翊鈞讓李現專門調派了二十幾名太監,成為他們的下手,
其實內廷每年的各項收入和開支的賬目是有的,朱翊鈞讓這些人重新整理,一則混亂不夠清晰,二則出於鍛鍊幾人的目的。
暖閣一側是滿牆的空格子,整理好的冊子,會根據類別擺放整齊。朱翊鈞隨手拿起一本冊子,看了兩眼就移不開眼神。
皇城內廷,各司各部,延伸至大明地方,是一個龐然大物的綜合體。
下至服裝,裝飾,酒食,毛皮各類大型作坊,上至刀具,弓箭,火銃,火藥等大型兵工。
光兩京服役的各類工匠就有十幾萬人。
內廷從地方採購原料,製作供應皇城貴人,皇室宗親,王公大臣的各品級禮服,每年8000到28000匹絲綢布料不等。
每匹價格12兩,最高的一年,只此一項就要耗費數十萬兩白銀、這些銀兩雖然不需要內廷出銀,原料攤派地方上供,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這還是隻算供應高階人員的禮服朝服等,那麼幾萬人的太監宮女,還有提供京城禁軍的棉被服裝等等,更是天文數字。
衣食住行,朱翊鈞才看了一項就頭皮發麻。
自己被地攤文學誤導了,一直以為大明收的稅少。
實際上,大明的稅是多樣性的,例如這項開支,產生的一應費用,都從地方稅賦中扣除,有些地方當年稅賦不足,已經徵用到萬曆十年後了。
這才隆慶六年啊。
登基大半年,朱翊鈞對朝事越發瞭解,而生活其中的內廷,更是熟悉。
越瞭解,越覺得大明財政混亂。
大明的財政制度,太奇葩了,太不正規了。
可惜,自己前世考了那麼多證,偏偏忘記考個會計證,不熟悉後世的財務制度。
地方盤根錯節,不宜輕動。
身邊人最好下手,老孃的傢俬比自己還多,朱翊鈞看上了李太后手裡的皇莊和皇店。
“辦的不錯。”朱翊鈞放下手中的冊子,開口讚道。
皇帝進來時,眾太監就停下手裡的活,等皇帝查閱賬冊時,眾人不敢出聲。
如今聽到皇上誇獎,都覺得這幾日的辛苦沒有白費。
出了乾清宮,朱翊鈞去了慈寧宮。
到了慈寧宮,朱翊鈞向母親問安。陳太后納悶,這個時間是皇帝在文華殿學習和處理政務的時候。
聽到陳太后的疑問,朱翊鈞這才解釋,一臉的為難。
“先生聽說母親宮裡的宮女犯錯,差點導致失火,讓朕來勸諫母親,對於犯了錯的人,就要按照條例懲罰。”
家醜可不外揚,作為太后,本該老成持重,以身組則教導幼君,本想把事情輕輕揭過去,卻不想還是被外臣知道了,連內閣元輔都開口插手。
如今的李太后,和前世不同。
朱翊鈞早先出閣讀書三年,地位穩固,還是太子時就開始監國數月,各種操作下,形勢全都變了。
而就算前世,李太后掌握權利時,數次被言官諫言都不敢拒絕,是一個傳統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