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君主行政各不一,最好的賢政,就是賞諫臣;最壞的瑕政,就是黜諫臣。”
“胡涍官居御史,補過拾遺,糾察荒誕,乃職責本分,如何能因為言語被聖上不喜,就被罷免?如此行為,恐怕以後朝堂多是阿言順旨者。”
還真是沆瀣一氣。
言官本是好的。
品級低,權利大,考核官員政績,參議國家大事,遇到昏君,則敢駁昏君的聖旨。
可惜啊,承平百年,爛了。
多少好事都敗於聞風啟奏的言官。
朱翊鈞按下內心的不快,憤怒對事情沒有任何的幫助,是無能者的表現。
猛灌了自己一口雞湯開始反思。
嗨,自己幹嘛跟他們較真起來,不是一直以來告誡自己以史為鑑的嗎。
自己和他們較真起來,最後和正德嘉靖兩朝有何區別,於事無補反而耽誤自己的事情。
這麼多奏疏都是諫言聖人的,聖人看了後本來是生氣的,最後卻又莫名笑了,朱翊鈞身側的李現納悶。
和小皇帝朝夕相處,自以為了解小皇帝性格,有祖父遺風也。
大臣以為皇帝年幼,竟敢指責皇帝行事,卻不知越是如此,小皇帝越不會被大臣牽著走。
聖人登基日久,心思越發深沉了。
“以後此等奏章,不必送來,司禮監並內閣執行票擬。”朱翊鈞對著太監們說道。
言官彈劾司禮監,司禮監票擬嚴懲言官,張居正作為內閣元輔,居中調和,兩頭不落好,被這事煩透了。
很快,扯皮中,到了隆慶六年十二月,年關已近。
朱翊鈞去了內書堂。
太祖朱元璋是不許太監識字的,防止其干預政事。但是明朝不同以往,太監參與政事是無可奈何的。
所以,有了內書堂,教小太監識字,可以說是內廷的國子監。
內書堂容納兩三百人,都是十歲左右被選入。講官出自翰林院,內次選4人左右。
這種待遇,就連各州府縣學都比不上。
馮保就是內書堂出身,十七歲選拔至司禮監六科廊寫字聽用,三十二歲進內書房,升管文書房,後任司禮監秉筆太監。
可以說是過五關斬六將,能力和運氣缺一不可。
巡視了一圈,最後召來即將選派差事的年輕太監,多是十六七歲,有四五十人。
“爾等從小熟讀四書五經,還學習忠鑑錄,如今又判仿兩年,朕這次親來考試爾等,如名列前茅者,朕重用。”
宮中數萬人,能親自面聖的百中無一,如今不但能親自得到皇上的召見,更有機會得到皇帝的親眯,眾人激動異常。
朱翊鈞來之前,跟誰都沒有透露要親自考試內書堂太監的念頭,一時間,隨行太監連忙去安排人準備。
“事君能致其身。”
朱翊鈞提筆,寫下了這次考試的題目。
收到題目,這些太監都是讀書日久,沒有人被難住,紛紛動筆。
李現見朱翊鈞沒有要離開休息的意思,準備了茶水,點心。
朱翊鈞喝著茶,吃著點心,看著滿堂的太監考試,有種自己成為了主考官的感覺。
這感覺,還不錯。
陸續有人交卷,朱翊鈞點點身前的桌子,太監跪下磕了頭,伏著身子上前,把試卷輕輕的擺放在桌面。
拿起試卷,朱翊鈞看了看,“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獻身為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