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醫生也快樂地笑了:“所以她會選擇完全堵死頸內動脈,還是選擇放一部分斑塊碎片過去,賭一賭會不會腦梗死呢?”
兩人擁有同一個金主爸爸:本傑明。兄弟倆心意相通,不由相視而笑,其樂融融。
通常情況下,他們說的完全正確。
球囊擴張是一個有風險的操作,不僅會導致梗塞,還有可能導致動脈夾層,甚至動脈破裂。
其中度的拿捏,全在於醫生的水準。
為了安全起見,醫生們在擴張時都是小心翼翼,一步步調整,絕對不敢一下子擴張到位。
擴張完成後,球囊退出,支架留置,這也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
反正快不起來。
介入室內,蘇新月平靜地說道:“開啟保護套、冒煙。”
保護套,也就是雅各布口中的濾網緩緩張開。
與此同時,助手注入造影劑,透過導管,經過支架,直奔保護套而去。
約翰將區域性畫面放得更大,所有人都不再說話,默默注視著保護套的位置。
現在有兩種可能:
1,如果冒煙正常,說明蘇新月選擇的是保留濾孔,造影劑得以全部透出。
保留濾孔,就不可能做到她所說的100%避免腦梗死,最多是跟沒有發明保護套時相比較,腦梗死機率下降。
雖然這其實已經是偉大的發明,但被她的100%一攪和,偉大程度反而受到了損害。
2,如果冒煙稀少緩慢,說明蘇新月選擇的是不保留濾孔,完全堵塞頸內動脈。
這種情況下,液態的造影劑能緩慢透出少部分,固態的斑塊碎片卻休想出來了,也就100%地避免了腦梗。
但是大腦能承受缺血缺氧的時間極短,可以說以秒計算——
缺血十幾秒,就會出現電位改變。
缺血30秒,功能就會減弱。
缺血2分鐘,結構性改變。
缺血5分鐘,改變不可逆。
頸內動脈供應著2/3的大腦,還有一部分間腦,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所以,理論上最多有五分鐘操作時間,但實際上不應該超過2分鐘。
同時,人有個體差異,為了安全起見,最好不能超過1分鐘。
造影劑的速度非常快,很快保護套前方就飄出了稀疏的“煙霧”。
一看這稀少的量,醫生們就都明白了:蘇新月選擇了不保留濾孔,完全堵塞頸內動脈!
1分鐘!
Z國人有這實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