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山信心提升,聲音洪亮地說道:“同學們,氣管吻合是決定手術成敗最關鍵……呃,如果是傳統術式,這確實是最關鍵的。”
“不過,今天的術式非常複雜、艱難,以致於氣管吻合的難度都顯得下降了……”
李一山有些唏噓,彷彿在懷念自己憑藉一手漂亮的氣管吻合術稱霸江南省的歲月。
感慨一句,他接著說道:“之前那些複雜操作我們就先不談了,過後王磊應該會有論文,我會反覆研究、學習,希望同學們也不要因為難懂而放棄。”
“現在回到氣管吻合。氣管是非常脆弱的,稍有不慎,吻合口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又比如……”
“其中原因……預防措施……”
“由於維持通氣的需要,做吻合時,外科醫生必然和麻醉搶奪氣道,唯一的妥協方法,就是雙方輪換使用氣管,各佔幾分鐘——由於大腦缺氧時限,最長不能超過三分鐘,最好控制在兩分鐘之內。”
“這時,我們就需要對縫合有預案,事先想好每一針落在哪裡,總共有多少……”
“還需要改變收束方式,學會留白,不能縫一針完結一針,而應該到最後再一起收束打結。”
李一山不愧是江南省胸外第一把刀,說起傳統術式來精煉而全面,精闢而深入,醫學生們聽得連連點頭,心中大呼內行。
就連陳家晉這等權威人士,也不由暗暗讚許。
講解一番,眼見臺上已經做好初始準備,李一山及時剎車:“時間有限,大家還是先看手術——請注意,王磊的基本功、對手術的理解,都不是我能比擬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細看,雖然王磊也只能按部就班操作,但操作的細節上,一定有很多值得……”
李一山驀地閉嘴,呆若木雞。
螢幕裡,王磊一手鉗子,一手持針器,是一個傳統縫合的架勢。
但李秋卻遞上一個彎盤,一助陳瀾夾取了一片薄薄的東西,二助漢斯取下氣管導管,陳瀾立刻把那玩意的一半蓋在下端氣管環上,另一半則空著。
這又是啥玩意?
氣管吻合,什麼時候要加蓋片了?
難道還怕它冷,給它蓋被子嗎?
李一山吶吶無語,深刻感受到了新術式對老前輩的惡意。
陳瀾剛剛覆蓋上去,王磊的針尖就刺入氣管環,將那玩意與氣管環縫合在一起。
為了抓緊時間,避免患者缺氧,王磊拿出全副本事,手勢如飛,針落如雨,迅速將下端氣管一圈都縫合到位。
與此同時,陳瀾夾著那玩意也繞氣管一週,讓王磊針線將它和氣管縫在一起。
搞定下端氣管,漢斯立刻將導管再次插入氣管,呼吸機一個壓縮,氧氣進入肺中。
此時供給的氧氣是純氧,不再加入氧化亞氮,目的是趁這機會加強患者氧氣儲備——當外科醫生再次拔管縫合的時候,患者就能承受更長時間的缺氧。
不過這只是趙主任他們的習慣性操作,對王磊來說其實不需要——剛才的縫合,從取下氣管導管到重新插入導管,整個過程之快,就像潛泳時憋了口氣,根本不會對患者大腦造成損傷。
導管重新插入後,三大示教室內掌聲雷動,就算沒做過手術的醫學生們,也感受到了那極致的速度之美。
雖然不知道怎麼樣算縫得妥帖完善,但光看王磊那行雲流水的動作,學生們也猜出來了:必然是縫得極好的。
李一山深深吸了口氣,又是驕傲、又是無奈地說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又快又好,而且快到了極致、好到了極致,我敢說全世界無人能比。”
“當初在江南市一院,我第一次和王磊上臺,做的也是支氣管斷裂吻合,那時我就看出了他的實力,把他推薦給了我們張院長。”
“但那時我還看得懂,現在幾個月過去,我竟然看不懂他的手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