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鋼板,短六孔。”
完成復位,王磊對馮晨發出指令。
馮晨一愣,尺骨骨折不都是做髓內針嗎?
但她也在呆石頭家的好姐姐群裡,對王磊的瞭解比田維嘉深入得多,信心也強得多,馬上按照指令遞出小鋼板。
孔一刀對骨科有點研究,疑惑地問道:“為什麼不用克氏針?”
田維嘉直接解答:“骨折端不穩定,而且骨質疏鬆,這樣的情況下,鋼板更合適。”
小鋼板內固定是骨科醫生的必備本領,王磊在訓練空間訓練了上千次,早就掌握得爐火純青。
在田維嘉的配合下,他很快完成固定,在切口覆蓋紗布以作保護,隨即另開切口,開始做橈骨復位內固定術。
顯露骨折斷端後,田維嘉振作精神,目不轉睛地盯著王磊的手。
如果說尺骨復位是開胃小菜,橈骨復位就是大菜了。
因為雖然兩根骨頭並列於小臂,但橈骨才是決定手臂旋轉功能的關鍵。
而想要完美恢復旋轉功能的話,不但要求解剖復位,還要求恢復凸向橈側的弧形,難度倍增。
田維嘉自己當然是掌握了橈骨復位技術的,幾十年前他就會了。
如果是在今天之前,誰說讓他學習這技術的話,他一定會嗤之以鼻。
但現在他的想法變了。
掌握之上,原來還有完美。
王磊的復位手法,真是讓人心曠神怡歎為觀止。
田維嘉的密切注視下,王磊將水柔的肘關節屈曲,遠折段置於中立位,而後牽、撥、提、按、推、拉、旋、抖、分、頂……一套手法看得田維嘉眼花繚亂。
還沒看得清時,橈骨已經復位成功。
解剖復位,生理弧形,骨折齒狀面對合整齊,又是一次完美級別的復位。
“好!”
田維嘉發自內心地讚歎。
其實王磊雖然在橈骨復位上訓練了350+350+620,一共1320次,但復位總次數還是比不上行醫半輩子的田維嘉。
可是架不住系統給予的復位手法高明,其中細節,根本不是靠老師傳授+自己摸索的田維嘉能想到的。
有瑕疵的技術訓練一萬次,也比不上完美的技術訓練一百次。
叫好之後,田維嘉又不甘地使勁眨了眨眼,確實完成了。
可我沒看清楚啊,完全沒掌握細節。
只感覺到手法上有一些細微的不同。
他還能看得出好,孔一刀和陳瀾就是完全的懵逼狀態。
他們唯一看得出的,就是橈骨確實已經復位成功了,而且是用我們看都看不大清的手法復位成功的。
我們是看不清,但田主任都親口叫好了,那發自內心的讚歎驚喜再明白不過了。
陳瀾還好一點,他親眼見過王磊的闌尾切除術,並因此而相信王磊不是傻子,願意花3.8萬元陪他賭一把。
孔一刀受到的衝擊則是震撼性的,他眨巴著眼睛,一時無法消化所見。
這,王磊,王土豪,他不就是一個剛剛結束規培的小年輕嗎?
怎麼可能骨科上的造詣比我還深,連一院的骨科主任都叫好?
孔一刀陷入短暫的呆滯狀態,好在王磊也不指望他,這種手術連一助都不重要,關鍵在於主刀一人。
王磊不管他們,接過馮晨遞來的鋼板,利用工具將之彎成凸向橈側的弧度,並使其符合水柔橈骨的外形。
這其實是人工現場造型,是保護手臂旋轉功能的重要措施,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醫生現場造型都有瑕疵,都不可能完美貼合病人橈骨。
王磊也不能,因為沒有神級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