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跟他們同樣的反應,但他年輕一些,很快就驚喜地叫道:“我明白了!避開中線!這就是入路的功勞!”
被他一叫,張老雷老終於從昏沉中清醒過來。
對啊,中線!
以前的入路,怎麼操作都是繞不開中線的,而中線,就是各路靜脈匯聚之處。
回想王磊的操作,他不但改變切口位置,進顱時還特意操控了角度!
難怪他的手法顯得怪異,當時還感覺看得很不舒服。
但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現在想來,只有這個特定的角度,才有可能讓開中線,達成這種完美避開靜脈的效果。
在場的高年資醫生很多,被巴克這一叫,大都明白過來。
“原來是這樣!”
“靜脈雖然看起來又多又亂,但實際上,它們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如果從合適的角度切入,就剛好把它們分成兩大組”
“果然功夫在細節、在開端。”
“從畫線切皮開始,就在為避開中線做準備了,真厲害!”
被高年資醫生們這麼一說,低年資醫生也有些懂了。
至於牆角旮旯的蟲獸狗們,本來就看不清,現在同樣也想不明白。
手術室內一片悟道般的歡樂氣氛中,王磊搖搖頭:“不僅僅是避開。”
為了照顧巴克,對話都是用Y語進行,巴克立刻問道:“還有什麼?”
王磊卻賣了個關子:“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他伸手要了把手術刀,一手持刀一手持鑷,在那密密麻麻的靜脈叢中穿行。
隨著他的動作,各條靜脈飛快地與腦組織分離。
這是專門遊離靜脈?眾人有點懵圈。
他們知道的做法,都是切斷小靜脈、重建大靜脈,目的就是止血和保護大靜脈。
這個過程中,被電凝的小靜脈還留在腦組織上,大靜脈則換了個位置,但仍然與腦組織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王磊做的,則是把這些靜脈跟腦組織徹底分開。
可這是為什麼?
明明已經靠入路設計完美避開了,不用擔心損傷它們引起出血了,為啥還非要去招惹它們?
不懂就問,這是張老從醫幾十年秉持的宗旨。
此刻,他也絲毫不以老前輩的身份為負擔,直接問道:“王醫生,為什麼非要遊離靜脈?”
王磊答非所問:“橋靜脈本來就是遊離靜脈,所以遊離它們事半功倍。”
“至於為什麼,就跟巴克先生問的問題一樣,看下去就知道了。”
眾人的好奇心越發旺盛,一個個眼睛瞪得溜圓。
靜脈雖多,在王磊驚人的速度面前卻顯得很少,不多時就分離完畢。
這些被遊離的靜脈仍然編織成網,與先前的分別,就是自成一系,不再粘附在小腦上。
遊離靜脈的同時,他把小腦、小腦幕之間的蛛網膜也分離開來。
在靜脈、蛛網膜尚未完全分離的時候,巴克就似有所悟。
隨即張老雷老也明白了幾分。
到最後一點蛛網膜被分離出去,小腦組織忽然完全下垂,“露出一個大洞”,將被它遮擋的深部組織顯露出來。
到了這一步,就連巡迴護士都看懂了:根本不需要牽拉,也不需要壓迫,在壓根沒碰到小腦的情況下,它就“很聰明”地自己讓出了路。
這不就是王磊說的:在擴大術野的情況下,有效地保護腦組織?
這個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竟然真的解決了。
驚歎聲中,張老疑惑地自言自語:“分離掉固定小腦的結構,讓它失去支撐而下垂——好像是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之前幾十年我都沒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