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蟃亞運會的順利召開,離不開無數的志願者。
亞運會期間,亞組委和團市委組織的在冊“義務服務人員”有20萬人,實際服務亞運會的“義務服務人員”超過40萬人。
亞組委從體委系統和外交系統抽調了38名官員作為“聯絡官”,分別與38個代表團對接,500多名聯絡員則是來自北外等5所高校的大學生志願者。
亞運村沒有志願者工作餐廳,也不提供盒飯,500多人一到飯點兒就只好去周邊少得可憐的幾個小餐館“打野食兒”。
有些競賽專案的運動員一大早就要去場地熱身,有些比賽可能會一直拖到半夜才結束,這可難壞了全程陪同的聯絡員,太早了他們沒辦法坐車趕往亞運村,太晚了又沒辦法回學校。
有的大學生志願者不懂體育,必須進行從通用知識到專業知識的全盤培訓,可是連固定的培訓場所都沒有,只能“東一個培訓,西一個講座”,搶時間完成培訓計劃。
全體聯絡員會議實在找不到地方開,又趕上下雨,500多人就在廣場上打著雨傘開會。
這些志願者是露臉的人,還有幾十萬是在背後默默奉獻的人,比如胡星河、高娜,比如龔雪龔莉,比如那些各行各業的積極分子們。
開幕式結束,後面進入了比賽的環節。
這十幾天,全中國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裡,亞運會的召開也帶動了京城的旅遊。
很多遊客就是為了要來京城感受亞運的氛圍,觀海樓老店裡就有許多這樣的客人。
以前,觀海樓老店只接待外國遊客,賺外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國內遊客的消費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先富起來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多。
觀海樓老店也開始接待國內遊客了。
在前海北沿的觀海樓老店裡,一群圍坐在電視機前的客人正在觀看著比賽,加油叫好聲不絕於耳。
“加油!加油!”
“快,快,快!”
“哎呀,就差一點點!”
每個房間裡基本都是這樣的情景。
胡星河倒是沒有亞運村那邊的志願者慘,沒有吃飯的地方。老媽和小姨生怕他餓著,連帶著跟他一起的志願者都沾光了,每天都有固定的吃飯時間。
這種忙碌一連就是半個月,胡星河畢竟是男人還捱得住,他就是擔心高娜,平時嬌滴滴的小女子能不能堅持得住,他也不敢肯定。
每天晚上回家之前,他都會給高娜去個電話,問問她那邊的情況,能不能早點回家。
“星河,今天我這邊早,能按時回去。”
“哎,別,我來接你。”
“還是別來了,繞路很麻煩的。”
“接自己媳婦兒繞點路怕啥?不麻煩,你等我,一會兒就到。”這是這段時間很少有的情況。
胡星河交接了班,和老媽小姨打了招呼就去了停車場。
今夜只有一彎月牙,天空中稀稀落落的幾顆星星,黝黑的夜空深邃寬廣。
胡星河開啟虎頭奔的車窗,一股淡涼的空氣湧進了車裡,他深吸了一口氣,一腳油門車子拐上了大街。
街道兩側溫暖的燈光就像一條光帶,指引著他向著心中的目標疾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