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是古代炎黃勞動人民創造的重要技藝,種桑養蠶之法相傳源於黃帝的妻子嫘祖。
自從出現了蠶絲,炎黃後裔便製作了出了精美無比的衣服。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羅、錦、葛、緞、綾、絹、紗、紡、綈、呢、絨、綢、綃、縐十四種紡織品。
而絲綢,便是其中一種紡織品,它是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短絲等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後世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充套件,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絲綢是炎黃一族的特產,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炎黃族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西方人稱為絲綢之路,炎黃一族也被稱之為“絲國”。
現在的世界諸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用於紡織的纖維是羊毛和亞麻;孔雀王朝地區則使用棉花。大秦除了使用這三種短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而為了更加方便的做出絲綢以及其他的紡織品,炎黃族的族人又發明了紡織機和工具。
紡織機,又叫紡機、織機。紡織機就是把線、絲、麻等原材料加工成絲線後織成布料的工具全稱。
而紡墜是炎黃族最早用於紡紗的工具,它的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時石器時代。不過之前的所用紡織機基本上都是人力紡織機。
一般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而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一種大型的水力大紡車便出現在了秦國。這種大紡車與原有的紡車不同,其特點是:錠子數目多達幾十枚,利用水力驅動。非常適合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
以紡麻為例,普通紡車每天最多紡紗3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紡織時,需使用足夠的麻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
而現在科學院設計的紡車便是在踏板織機上改進而來的,其中還參考了楊子墨提供的珍妮紡織機設計圖。這種紡織機被稱作嫘祖紡織機,它一開始是利用人的雙腳。可以將織工的雙手從提綜動作解脫出來,以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大大提高了生產率。
而隨著蒸汽機的運用,改進型的紡織機的紡織速度更是提高了八倍,以生產平紋織品為例,比原始織機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時可織布0.3至1米。
“你家可有紡織工廠?”
想到這裡,楊子墨便繼續問下剛剛那人。
“只有三家,剛好滿足生產需要。”
“可有采用流水線?”楊子墨好奇的問道。
流水作業最早便出現在秦朝,秦軍的箭陣厲害,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有足夠的箭矢,要不是一般的國家可玩不起。
“流水線?”眾人一臉迷茫。
其實隨著這種蒸汽為動力的紡織機的出現,已經讓大型紡織工廠在大秦出現,而與之配套的便是流水作業。
這種又被叫做裝配線的作業方式,是工業的一種生產方式,只要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及產量。谷扂
楊子墨看著眾人不懂的樣子,稍稍一想便反應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