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見銀礦位於日本山陰地區的島根縣,該礦床發現於16世紀,曾是十七八世紀世界上代表性銀礦床之一。
從日本戰國時代後期到江戶時代前期都是日本最大的銀礦山。17世紀,這裡的銀產量佔世界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石見銀礦是由兩套礦化脈系組成。一套為被稱作永久銅一銀礦床的含銅一銀石英脈;另一套被稱作福石礦床的細脈浸染狀銀礦化帶。兩者相距不到1km。
不過從今天開始石見銀礦就不存在了,司馬昂在大犬的帶領下。來到了白部落的聖山,果真如他所說,遍地都是散落的灰白色石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來人,把民部的人喊來。”
這次來扶桑,船隊可是帶了不少民部的工匠,特別是銀匠(煉銀)、鐵匠、木匠等均是帶了不少。
很快幾名男子就在士卒的帶領下,來到了跟前。
“參見將軍!”幾人有些興奮的行禮道,將軍喊他們過來,想必是有所發現。
“諸位免禮!趕緊檢視礦石!”
“諾!”
收到命令的工匠們,紛紛上前撿起地上的礦石仔細檢視。
“將軍,此礦正是銀礦,不過含銀量需要測試一番才可知曉!不過據老夫估計,含量還是較高的。”銀匠激動的拿著礦石揮舞。
“甚好?”
“派人去探測一番,此山的規模。估算一下銀礦有多少?”
司馬昂對著工匠們吩咐一聲,立馬就有工匠帶著徒弟在士卒的保護下,開始探查起來。
.....
空地上臨時搭建的煉銀裝置被放在了地上,在選取了不同的散落礦石後。
工人們把礦石放入特製的工具裡,用大錘把礦石粉碎,然後用石磨磨成粉末。
在一旁的其他人將礦石粉末放在水中淘洗,去除不含礦的部分,留下含金銀較多的粉末,用他們的話來說叫精礦粉。
然後將含金銀的粉末和米飯等混合在一起做成球團,與木炭分層壘成堆,去除硫化物的硫、燒結成鬆脆的礦團。
一群人靜靜的帶著不遠處,看著工匠們的動作,這可是關係到此行的成敗。
接下里的幾道工序就是將礦團、鉛混合熔鍊,進行化學置換,形成含金銀的鉛塊。然後利用灰吹法把含金銀的鉛塊放在草木灰上熔鍊,吹入氧氣,去除鉛塊的鉛。吹去草灰,便可收穫高純度的黃金白銀。
當然工匠們的最後兩步,很多人都沒有看明白,這可是銀匠們的看家本領。整個大秦只有楊子墨能夠理解整個煉銀的原理。
“成了!成了!”人群爆發出巨大的歡呼聲。
只見一塊成型的銀塊靜靜的躺在泥制模具裡。珵白透亮透露出金屬的光芒。
“如何?”看著銀塊,司馬昂趕緊詢問。
“回將軍,一石(dan)礦石能夠出銀一分二至一分六左右。”老者顯得異常高興。
“說簡單點!”
司馬昂有些聽不懂老者的話。
“將軍!用這座山的礦石煉銀要比大秦的礦多出一半的銀。”
老者換個說法這才讓司馬昂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