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王國,是位於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在腓力二世期間基本上完成了希臘本土的統一,於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時期不斷向外擴張,先後佔領埃及全境,吞併波斯帝國,大軍直達印度河流域,領土一度達到鼎盛的時期。
公元前16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後,本土被羅馬共和國吞併,一直到公元前146年,羅馬佔領希臘全境,標誌著馬其頓王國的徹底瓦解和希臘化時代的結束。
現在的馬其頓王國就是處於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在國王腓力五世的領導下,於公元前214年開始與羅馬共和國展開戰爭。
馬其頓王國最出名的要屬馬其頓方陣,因為亞歷山大的使用,讓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傳遍了整個古代地中海區域,使得馬其頓方陣一時間成為不可攻破的軍陣。
馬其頓方陣的軍事編制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
通常由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初級方陣。
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滿編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1024人的騎兵團,合計8192人。
一般我們所看到的馬其頓方陣只是裡面的長矛方陣,並不是完整的馬其頓方陣,不過一般來講,說的就是長矛方陣。
馬其頓長矛方陣通常是由士兵手持27米長的巨型矛,列成橫隊,縱深十六人,形成一排鋼鐵叢林,士兵與士兵之間有著教大的間隔。
每名戰士都會配置一個巨型長矛,一把短劍,一面小型圓盾,盾一般都是懸於頸間。
攻擊的時候,方陣一同前行,舉著長達七米的巨型矛攻擊地方,因為攻擊距離遠,所以敵人還未靠近方陣,就會被方陣兵殺死。
所以這場羅馬與馬其頓的較量,也是重灌步兵與馬其頓方陣的第一次對決。
平坦的地面上,雙方的戰士默默的帶著原地,就連馬兒也有些無聊的啃食著地方的雜草。
雙方的主帥都看清對面軍隊的樣子,不過兩人都是非常的無語,一邊是長矛,一邊是巨盾。
一方善守,一邊善攻,至於遠端兵種雙方都是一些投石、投標槍。
他們可沒有像大秦一般大規模列裝弓弩,基本上都是衝上去近戰。雅雀無聲的戰場上,彷彿有一群烏鴉飛過。
雙方都沒有主動攻擊的慾望,弓箭手沒有幾個,至於騎兵,兩邊加起來都不到五千人。
而且都是重步兵,長矛兵等,騎兵誰敢去衝鋒,只能在一邊打打輔助,偷兩個人頭。
好在打仗不是過家家,大家都擺開了陣勢,用不能大哥招呼,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吧。
馬其頓此次出兵可是為了奪回阿波羅尼亞城,作為進攻方的馬其頓總不能一直耗下去,國王腓力五世可不是好糊弄的主。
“吹號!”
馬其頓的主將,騎在高頭大馬上說道。
帶著一旁的號手們拿出了腰間的小號,吹響了進攻的號角。
這次進攻的馬其頓可是足足帶了三個軍團大約兩萬多計程車兵,畢竟都是些小國家,一次能夠出動二三萬的兵力,對這些國家來說都是大型戰役了。
聽著小號的聲音,位於大軍中心的長矛方陣舉著巨矛緩緩向著羅馬的軍隊壓了過去,馬其頓的騎兵們也開始隨著方陣緩緩移動。
畢竟馬其頓長矛兵的背面防守的力量非常薄弱,要是被羅馬的騎兵突襲,方陣一定會損失慘重。
因為長達七米的長矛,重量一定不輕,整個方陣變陣,轉換方向非常麻煩緩慢。背後要是沒有己方的軍隊防禦,整個方陣會被破。
而另一邊的羅馬軍團也開始吹起了號角,覆甲的羅馬重步兵們也開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