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張任對於當兵的,是持輕蔑的態度的。
也不僅僅是他,而是整個社會都是如此。
好男不當兵成為了一種共識。
賊配軍成為了士兵們的代稱。
但蕭誠的募軍法,徹底改變了軍隊成員的構成。
也使得張任這樣的人,被動地成為了軍隊中的一員。
張任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所以他活了下來。
但對於軍隊的構成,他仍然做不到清晰的瞭解。
直到這一次的武校學習。
一向在外頭露出鋒利獠牙的軍隊,只不過是這個體系的一個外在表現而已。
他是弱,還是強,包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任意有一環差了,它都不能稱之為一支強大的軍隊。
張任第一次看到了武器的打造過程。
看到那一塊塊沉重的鐵錠是如何在無數的工匠手中一步一步地變成士兵手中所持的刀槍弓弩。
曉得了原來羽箭之中最難製造的不是那個鐵製的箭頭,而是箭桿,曉得了一枚羽箭的成本需要三十文左右。
如此一來,想到每一次戰鬥之時,宋軍射出去的那些鋪天蓋地的羽箭所需要的銀錢,張任便覺得有些心疼了。要知道這些箭只要射出去,不管命不命中,回收的價值便不大了,特別是其中的箭桿,基本報廢。
曉得了行軍之時,戰鬥之時,自己吃的那種瓣一小塊泡在碗裡,轉眼便能膨脹成一碗的行軍糧,是七蒸七曬,而且還在內里加入了許多疏菜粒以及一些佐料,成本其實是相當高昂的。一斤糧食製成這種行軍糧之後,最多還有二三兩。
這樣的事情瞭解得越多,張任就越是知道組建一支軍隊的不容易,而將其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軍隊,那就更不容易了。
所以,這也便讓山長楊萬富最後的總結,變得擲地有聲,鏗鏘有力。
那就是首先要有一個英明的領導者,才會有可能有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
領導者是大腦,軍隊是大腦延伸出去的有力的四肢。
要是大腦出了問題,四肢再有力,也只能是一個擺設。
而這,可以參考以前的大宋。
那時候的大宋不強大嗎?
不富裕嗎?
甲不堅兵不利嗎?
可是結果呢?
卻被遼人長驅直入,連皇帝都成為了別人的奴隸。
所以,大腦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一點,張任接受起來倒是比其它的軍將要快得多。
三個月的武校培訓生涯結束,張任獲得了一個長假。
這也是朝廷對他特別的一個關照。
張任足足得到了一個月的假期。
目的,當然是要張任衣錦還鄉,回到老家去好生的得瑟得瑟,人樣子就該有人樣子的自覺,要讓所有人看到他現在的風光與得意。
當然,這份風光與得意的外袍之下掩蓋的那累累傷痕,是不會展示給外人看的。